家訪,是維系教師、家長、學生的紐帶和溝通學校、家庭、社會的橋梁,在學校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訪,可以融洽教師與家長的感情,便于了解家長的心聲及其對學校、教師的真是意見;也可以及時把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告訴家長,為家長釋疑解惑;更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家訪的優(yōu)良傳統在一些學校有所淡化,甚至被一些教師用“傳訊”取而代之——學生在校成績或行為不佳時,教師或是讓學生通知家長及時到校;或是一個電話打到家長處召喚家長到校。家長接到“傳訊”,一般不敢怠慢,趕忙放下手頭工作,心急火燎地趕到學校,接受教師對子女的指責。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把家長當做“學生”,當著許多教師的面,劈頭蓋臉地“訓話”。在教室面前,家長惱不得、怒不得,憋著一肚子火,到家后,孩子自然免不了被家長狠批一通,狠揍一頓。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孩子都受到傷害,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家訪變?yōu)椤皞饔崱?,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教師工作?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社會轉型期帶來人們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的種種變化,等等。然而,客觀原因再多,我們也不應該放棄家訪這一被長期實踐證明了的教育學生的好方法。不少有責任心的教師至今仍堅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家訪,更有一些老教師每學期或每學年對全班學生逐一家訪。他們的實踐證明:工作做得細致,就能在細枝末葉之處發(fā)現問題,并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更好地發(fā)展。大多數家長也把教師的家訪工作看著是信任、尊重和友好的表示。因此,當今仍應該提倡并堅持進行家訪。
教師應該抽出更多時間到學生家中“走訪”。當然,在家訪的內容、形式做新的探索。比如,在通訊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在堅持家訪的前提下還可以采用“信訪”“電訪”“網訪”等不同聯系方式,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