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行組織再創(chuàng)造,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薄皵祵W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蔽以谄綍r的教學中,就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做了初步探索。
一、在情境中引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生動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懸念重重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情境中導入新課,讓學生對一堂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庇辛伺d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的提出問題,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結合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識。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時,運用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講一個“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豬八戒帶著20只小猴子到果園去摘了90個桃子,然后對小猴子們說:“90個桃子你們20只來分,每只分4個,剩下一個就給俺老豬吧?!彼滦『镒觽儾幌嘈牛土辛艘坏浪闶剑?÷2=4……1),小猴子們信以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興地吃開了。直到孫悟空趕來,才戳穿了八戒的騙局。同學們,你們知道聰明的孫悟空是怎樣發(fā)現八戒的騙局的嗎?這樣引入新課,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題教學富有了童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動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計算方法。
(2)在問題情境中引入新課。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問題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苯處熞`活運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把書上的“句號”轉變成“問好”,把“問好”溶于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遇到問題,促使學生努力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這樣設計:請學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每人有多少?學生很快拍兩下,我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每人有多少?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勢,問他什么意思,他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們能把你心中半個月餅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嗎?此時,學習分數成了學生自身的愿望了。
(3)懸念情境中引入新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增加數學知識的神秘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狀態(tài)。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453”,讓學生計算判斷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接著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老師不用計算就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出是否能被3整除,學生感到十分驚訝,想老師一定有什么秘訣。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最大的愿望。
二、在情境中探究知識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陶行知先生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笆趾湍X一塊兒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尋找規(guī)律方法,實現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讓學生用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個長方形,觀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通過操作思考使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關系;再讓學生用面積單位量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的裝飾板的面積,列表統(tǒng)計,觀察分析表中的數據,發(fā)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實現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chuàng)造,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交流情境中討論學習。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計劃創(chuàng)造討論的情境,精心組織學生討論,為學生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時,教師讓學生判斷“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是16”的正誤,學生意見產生分歧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組際交流,使學生知道可以從周長和面積的含義、計算方法及計量單位這三方面去比較區(qū)別周長和面積的不同,使學生的知識得到發(fā)展,也讓學生感受到思考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多方位進行。
三、在情境中運用知識
(1)在游戲情境中運用知識。小學生很喜歡游戲活動。為了避免單一的計算和簡單的重復,在數學知識運用中,經常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寓教于樂,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體參與。如摘蘋果、分蛋糕等,都是較好的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
(2)實踐情境中運用知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在日常生活、生產、科研中無處不用到數學,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反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鞏固深化所學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運用知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讓學生設計物品的包裝,計算哪種包裝材料比較節(jié)省;在學習百分數應用題后,讓學生設計優(yōu)惠物品購買方案,計算怎樣購物花錢較少等活動,即讓學生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具體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的知情意同步發(fā)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