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亞平寧中段西麓盆地中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不但以藝術工藝品和菲拉格姆皮具馳名歐洲,更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祥地,她在1865-1871年曾一度是意大利王國統一后的臨時首都?,F在佛羅倫薩盡管不再是意大利的首都,但是其歷史、文化、藝術,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遺存就像一盞明燈向世界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宏偉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佛羅倫薩藝術學院
從威尼斯圣露西亞乘坐高速列車到達圣瑪麗火車站,我背著紅色背包走進兩旁盡是古色古香石頭砌成的樓房的街道,走進了“文藝復興的搖籃”——佛羅倫薩。在這里就像似一座露天博物館,一個不小心就會撞見大師們的作品和遺跡。
走在街道上,映入眼簾的是佛羅倫薩的地標建筑百花大教堂,教堂前面的石砌建筑,活像中國大宅前的照壁。旁邊的鐘樓高聳入云,真是壯觀!教堂左側排著長長的人龍。圣母百花大教堂比起我先前去過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顯得空曠得多。無論從門框上的浮雕、地板的圖案、還是墻上裝飾的雕像、油畫,均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這是市民的教堂,教堂修建的贊助者是佛羅倫薩那些富有的毛紡織工場主、銀行家。教堂墻上有一幅描繪意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的油畫引起我的注意。穿紅衣的但丁,頭戴桂冠,一臉的肅穆,手中一本打開的《神曲》,站在地獄之門前面。這幅油畫似乎在告誡進入教堂的人們要時刻警醒追尋上帝以免墜入地獄之門。而唱詩班站立基座臺上的浮雕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七個兒童歡天喜地,忘我地敲打著手中的鈸,七個少女彈奏著曼陀鈴,一邊唱著動人的歌曲,一邊自我陶醉在這迷人的音樂中,像似對世人訴說著天堂的喜悅。
佛羅倫薩藝術學院就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左邊的一條小巷子里。小巷深深,小巷兩旁的石頭房子頗有年頭,每戶的木制大門在設計上都有些別致。其中一個大門便是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的所在,前來參觀者排著隊緩緩行進。走入廳堂便看見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像聳立在其中。卷曲的頭發(fā)、寬闊的前額下直視前方的眼睛、直鼻、緊閉的嘴唇、堅毅的下顎……每一塊肌肉都是充滿生命力的。有種震撼人心靈的力量從雕像中迸發(fā)出來。
意大利最大的美術館——烏菲茲美術館
從圣母百花大教堂右行,穿過商業(yè)街,便到達執(zhí)政府廣場,高聳的鐘樓,右邊便是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意大利最大的美術館。烏菲茲美術館始建于1581年,建筑物只有三層,上樓后你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烏菲茲美術館的格局。兩側的房間是畫廊,中間有一條寬闊的走廊,形態(tài)各異的雕塑沿著走廊墻壁分列兩旁,左右均是美術作品的展室,每間房間中墻壁上掛滿了鑲在鏡框中的各種油畫,大小各自不一。
烏菲茲美術館的展品按年代排列。畫廊前面幾間展室是13、14世紀的作品。顯然,有不少是來自當年教堂中的裝飾畫,內容主要是《圣經》里的故事。許多繪畫作品原本是創(chuàng)作在木質的十字架以及神龕上的,畫中的人物涂著金粉,頭頂有背光。進入15、16世紀的展室,你會深刻感受到歐洲畫風的轉變。這就是藝術史上所界定的文藝復興“諸神復活”的新階段。
來到烏菲茲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定是其鎮(zhèn)館之寶。首先是陳列在三樓的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春》。波光粼粼,卷曲的長發(fā)飄動在維納斯肩頭,散發(fā)著沁人肺腑的芬芳。綠森林中,幾位散發(fā)青春氣息的少女圍繞著春之神舞蹈,裙袍上的繡花凸現,衣帶飄仙。畫中的少女面容美麗,凝神觀賞,為之贊嘆。維納斯、春之神形神近似,當為同一女模特兒所出。這兩幅畫同處一展室,是烏菲茲中最吸引游人駐足靜觀的所在。如果說,佛羅倫薩最美的男子是大衛(wèi),那么最美的女子當是這兩幅畫中的女神。這兩作品尺寸很大,不難想象出當年懸掛她們的梅迪奇別墅客廳之豪華與寬敞。在如此杰出的作品環(huán)繞著,難怪豪華者羅倫佐·梅迪奇能寫出那么多動人的情詩及情歌。
在烏菲茲美術館中有一幅達·芬奇二十多歲時創(chuàng)作的《天使來報》,也可譯為《預報受胎》,畫面是天色微曙時,有翼天使前來告訴少女瑪利亞,她將受胎產下耶穌。作品細膩,遠處的青山及云影從開啟的大門及窗戶顯露無遺,天使伏在地下,少女瑪利亞端坐一側,光與影美妙絕倫。最為精致的是瑪利亞放在一本打開的羊皮書卷上的右手,指尖微微翹起,好像京劇里的蘭花指。左手舉起在發(fā)梢上,顯示出吃驚的意味,背光被巧妙地畫作一頂小帽。畫幅前面有位日本女士正從不同位置觀賞《天使來報》的美妙。我效仿著做同樣的動作發(fā)現原來從不同的角度觀賞,畫作呈現出了不同的表現效果。
看過了波提切利和達·芬奇的作品,當然不能錯過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宮廷人物畫最高峰的拉斐爾的杰作。拉斐爾在烏菲茲美術館最有名的作品是《自畫像》和《教皇利奧十世的肖像畫》。
拉斐爾的這幅《自畫像》是否出自本人,長期以來直存在爭議。直到1983年才最終確定為拉斐爾的手筆,是1506年拉斐爾23歲時創(chuàng)作于烏比諾。達·芬奇曾在佛羅倫薩見到過這位天才少年并有此番描述:“他身體碩長而柔軟,頸項細而長,差不多像弱弱的小姑娘一樣,他蛋形的蒼白的面孔含有一種嬌飾的美,他大而黑的眼睛使人想起了翁布利亞一帶的鄉(xiāng)下女人,就是佩魯諾畫圣母像拿來做模特的?!迸c現在我們看到的《自畫像》非常致。
《教皇利奧十世的肖像畫》中,拉斐爾將利奧十世描繪成頭戴紅帽,身穿紅色的袍子,端坐在高背椅上直視前方,右手放在一本帶圖畫的抄本上,左手拿著一柄金邊透鏡的教皇,在他前面鋪著紅絨臺布的桌子上放著柄呼喚侍從的搖鈴,盡顯教皇的威嚴。利奧十世其實是佛羅倫薩梅迪奇家族的成員,1513年被選為教皇后,他對拉斐爾可謂不遺余力地扶持,在不少教堂的興建裝飾中均起用拉斐爾創(chuàng)作各種各樣重要的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中,除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大師外,最杰出的便是提香了。提香是威尼斯畫派的大師,也是畫界中的老壽星,是一位光與影的魔術大師。烏菲茲美術館中提香名為《弗羅達少女的肖像畫》便是這樣一幅杰作。女孩用左手羞怯地掩蓋住裸露的胸部,右手的兩個手指張開像一把剪刀,有些解釋這幅圖像的學者認為,顯示她不久將因結婚而失去貞操。她的右手戴著一枚訂婚戒指,手上拿著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顯示婚姻之愛。畫幅中頭發(fā)、面龐、眼睛及白色綢衣與微暗的背景層次分明,光影柔和。
提香在烏菲茲美術館中另一幅舉世聞名的作品是《烏比那的維納斯》,維納斯斜躺在榻上,左手拿著一朵花,旁邊的小狗,兩位女仆及窗外日落時分的景致與維納斯裸露豐盈的酮體形成有對比、有層次的色調。提香這兩幅畫的女模特顯然也是同一個女人。
意大利最美的石橋——韋烏基老橋
烏菲茲美術館中的名作實在太多,要想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或半天之內欣賞無遺,顯然是不可能的。同時烏菲茲窗外韋烏基老橋及阿爾諾河對岸迷人風光在不斷提醒你,時間不早了。我戀戀不舍地走出烏菲茲美術館……
沿著阿爾諾河走去欣賞著對岸誘人風光,回想著那些描繪當年佛羅倫薩風景的名作,頓然發(fā)現今天的佛羅倫薩與500年前簡直沒有多大分別,山頂上依然是排列稀疏的橄欖樹,與落霞相接,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我站立在新橋上眺望韋烏基老橋在落日余暉下的美景,索性過了新橋,沿著河對岸走向三環(huán)洞的韋烏基老橋。兩岸美麗風光,還是連綿不斷,好一派賞心樂事。
石塊砌成韋烏基三孔老橋上,石子路面兩旁,盡是一棟棟古老的小房屋。當年梅迪奇家族成員為了避免與民雜處,過老橋都是通過這些房屋中的復道行進的。如今這些房屋盡是家家商鋪,買賣各種金銀珠寶首飾。橋上自然也是游人雜處,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二戰(zhàn)快要結束時,德國人炸毀了阿爾諾河上所有的橋,但卻保留了這座韋烏基老橋。
徐志摩在著名的《翡冷翠的夜》長詩中就曾這樣贊頌韋烏基老橋:
橄欖林里吹來的,帶著石榴花香,
就帶了我的靈魂走,還有那螢火,
多情的殷勤的螢火,有他們照路,
我到了那三環(huán)洞的橋上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