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詞語借用是語言發(fā)展的普遍現(xiàn)象,英語的借詞尤其廣泛。漢語詞匯的借入對于英語的豐富和發(fā)展發(fā)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借詞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xiàn)象,主要的借入方式有三種:音譯漢語借詞、意譯漢語借詞以及音義兼譯的漢語借詞,其中音義兼譯的漢語借詞越來越受到普遍接受。隨著中英語言及文化的頻繁交流和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對于英語的影響會日益增加,英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將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關鍵詞 英語 漢語 借詞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借詞又稱外來詞,指一種語言成分(書寫形式、語音、語法結構等)向另一語言的轉移或本名族語言從其他名族語言里吸收來的詞。英語在其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借詞數(shù)量很大范圍很廣。從歷史上考證英語中外來詞的數(shù)量可能占英語詞匯總數(shù)的56%至70%(有的學者認為占80%)(梅玲,2009)。漢語的詞匯和短語借詞在英語語言的借中居第十一位,數(shù)量和種類非常大。這說明漢語對于英語發(fā)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很多學者對英語詞匯中的漢語借詞進行了研究,例如,Donnson Chen的“英語中的漢語借詞”(1992)、汪榕培和常駿躍的“英語詞匯中漢語借詞的來源”(2001)等,漢語借詞的研究前景更加廣闊。
1 漢語詞進入英語的歷史淵源
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xiàn)象,漢語借詞出現(xiàn)在英語中已經(jīng)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1637年英國船隊運茶到華,可算作中國與英國的最早接觸,但那時的漢語對英語的影響極為有限,總共引進派生了china(瓷器)、silky(絲綢的)等幾十個詞。英語中漢語借詞的增長速度從17世紀以后相對加快,從《牛津英語大詞典》可以見到這樣的詞語:ginseng(人參)(1654)、tea(茶)(1601)、bohea(武夷茶)(1711)等,這些借詞存在一個共同點,即與中英之間的貿易往來聯(lián)系密切。有關中國社會、文化的詞匯如yamen(衙門)、Taoism(道教)等也在這個時期進入英語(汪榕培、常駿躍,2001)。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開展使得一批英譯中的翻譯大家涌現(xiàn),如胡適、林語堂等,一些漢譯英大家如Ezra Pound等也開始出現(xiàn),將中國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翻譯成了英文。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漢語詞匯被借用到英語中。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溝通變得愈加頻繁,西方國家越來越了解和接受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各類漢語詞語也不斷進入英語語言詞庫。汪榕培(2000)就指出在1997年出版的《牛津大詞典增補本》第3卷里,就可以見到13個新增加的漢語借詞第一次列入英國出版的詞典中去。在一本僅350頁收詞3000個的冊子里有13個漢語借詞被列入,這個數(shù)量已經(jīng)算可觀了。
2 漢語借詞產(chǎn)生的方式
漢語借詞在英語中可以歸為政治文化借詞、生活用品借詞、風俗習慣借詞以及食物飲料借詞等。Garland Cannon(1988)把他所收集的979個漢語借詞歸納入19個語義場,具體如下:顏色5個;經(jīng)濟6個;地質學名稱6個;藥物7個;社團組織9個;娛樂16個;服飾17個;朝代23個;語言寫作28個;度量衡31個;職業(yè)和身份34個;種族34個;政府和政治48個;宗教和哲學49個;藝術100個;地理110個;生物名稱175個;食物、飲料、炊具190個,其余為一些難以歸類的借詞。如此廣泛的借詞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入英語。
2.1 音譯漢語借詞
英語中的絕大多數(shù)漢語借詞都是由音譯進入的。由于漢英文化的不同,中國社會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與現(xiàn)象在用英語表達時,有非常多的英語詞匯在漢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說法。它們多數(shù)是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念為主的普通名詞,以及表示人名、朝代、政府名稱、地名的專有名詞。引入英語的漢語借詞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絕大多數(shù)都是如此。例如:tea(茶)、jiaozi(餃子)、kongfu(功夫)等(何影、張敏2008)。
2.2 意譯漢語借詞
意譯,指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將漢語的內容保留,因此意譯而來的詞在英語中多以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在使用漢語時,中國人經(jīng)常會用到修辭手法。如果帶有修辭手法的漢語詞采用直接翻譯的方式,被意譯成英語,那么意譯而來的英語同樣帶有修辭的性質。如soy sauce(醬油)、lose face(丟臉)、China rose(月季)、Chinese Wall(長城)等。
2.3 音義兼譯的漢語借詞
音義兼譯的漢語借詞即是綜合了音譯借詞和意譯借詞的特征,在兩者相互補充的基礎上,漢語外來詞成為英語的一部分。如chopsocky(武打片),取chop (砍)和cock(用拳頭猛擊)的意思仿漢語音借詞chopsuey(雜燴)而來。此外還有Beijing Opera(京戲)、Lungching tea(龍井茶)等。
3 漢語借詞的前景瞻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漢語外來詞在英語中會站穩(wěn)腳跟,成為名副其實的英語詞匯,而有的漢語外來詞可能會由于種種原因,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永遠消失。許愛軍(2009)曾指出,那些英美人可以用自己的基本范疇詞匯來解釋的漢語詞匯是可能淡出英語基本詞匯的漢語詞匯。如果對于一個陌生概念,比如帶有中國特色的東西,用漢語借詞去表達,英美人同樣會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如此便會產(chǎn)生記憶上的困難。因此即使這些概念曾經(jīng)使用漢語借詞來表達,但也有可能最終從英語中消失匿跡,像dizi(笛子)、jiaozi(餃子)等。當碰到這類概念時,英美人解決問題的最便捷方法便是在這個具體事物前加上一個Chinese,而不必深究其具體的含義,如“餃子”可以表達成Chinese dumpling等。這種漢語借詞從英語中逐步淡出的過程便是一種音譯借詞被意譯借詞所取代的過程,當外國人沒有中國的某種文化背景知識時,他們在遇到音譯借詞時會感到云里霧里、不知所云,而意譯借詞則一目了然、簡單易懂,可以很好地幫助外國人理解和掌握所要表達的帶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概念。
4 結束語
世界各民族語言也無不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的。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所以其外來詞主要來自印歐語系中的語言。而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漢語借詞已經(jīng)居于英語借詞的第十一位,而且亦有增多的趨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和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研究漢語對于英語的影響,尤其是漢語詞匯在英語的借入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Garland Cannon.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J].American Speech,1988(67).
[2] Chen,D.English Borrowings from Chinese[J].Foreign languages,1992(81).
[3] 汪榕培.英語新詞的來源及展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7-11.
[4] 汪榕培,常駿躍.英語詞匯中漢語借詞的來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7):70-73.
[5] 許愛軍.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生存狀態(tài)[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0-115.
[6] 何影,張敏.從英語中的漢語借詞看中國文化的影響力[J].中國電力教育,2008(13):250-251.
[7] 梅玲.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漫談[J].語言文字,2009(6下):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