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提高體校英語教學水平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體校的英語教師應該不拘泥于大綱和教材,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為體校英語教學闖出一條新路,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 體校 英語教學 校本化 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 對“教學校本化改革”的理解
時下,很多學校和學者都在倡導和研究“校本化教學”。通過學習,筆者認為,“教學校本化改革”的含義應該是:改革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使之更適應學校學生的實際。改革的基地是本校,改革的對象是現(xiàn)有教學模式,改革的主體是本校教師,服務的對象是本校學生,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本校某一學科的教學效果。
2 體校英語教學現(xiàn)狀呼喚校本化改革
學校性質決定工作重點。作為運動訓練專業(yè)的中等專業(yè)學校,體育運動學校擔負著為體工隊和高校輸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任務,其性質決定了體校工作重點是提高體育訓練水平,很難真正做到“讀訓并重”,因為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考核尺度就是輸送人數(shù)、金牌數(shù)、比賽總分。
學生出路決定課程模式。上世紀,體校承擔小學體育師資培養(yǎng)的任務,招收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整齊,畢業(yè)生可直接分配到小學體育教學崗位,所以體校這種師范培養(yǎng)模式與普通高中相比,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1998年后,隨著大中專院校學生分配制度的打破,體校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給招生帶來困難。為了能使更多的學生能通過考大學(高水平和對口單招)謀求更好的就業(yè)出路,體校對原實施性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采用了普高的模式,沿用至今。英語教材先后使用了國標高中英語和牛津高中英語,這些對普高學生來說都是很難的教材,完全脫離體校學生薄弱的基礎,毫無吸引力。加之體校的學習氛圍不夠濃厚,教學條件和教學時間無法完全保證等原因,學生的英語成績一直難以提高,英語成了難教難學的科目。
因此,為了不致使英語成為學生升學中的“雞肋”學科,體校英語教學亟待改革。
3 英語教學校本化改革的探索
體校英語校本化改革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落實:
3.1 重新理解教學任務的含義
不少老師在撰寫教學總結時往往都這樣說:“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幫助下,我圓滿完成了本學期教學任務。”這里的教學任務多半是指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量,比如:高一第一學期完成必修1、2的教學。筆者認為,在面對基礎普遍薄弱的學生時,教者首先考慮的不是教完幾篇課文、幾冊書這些表面的“量”的問題,而是多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在多少程度上培養(yǎng)和維護了多少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興趣?因為興趣決定和影響了學生的繼續(xù)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再比如:我讓學生真正學到的知識有多少?因為教育不是計件的,衡量你教學質量的不是你教過多少學生和你教完幾本書。如果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管學生能否聽懂,只顧完成自己所謂教學任務,必然導致學生越來越厭學。很早就有專家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睋Q言之:教學的任務是為了不再教學。怎么理解呢?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應該是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這門功課的興趣,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離開老師的時候能自主學習。
3.2 轉變評價機制
單一的傳統(tǒng)評價模式。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往往是期中期末考試決定學生一學期的學業(yè)成績,對老師來說,這種模式簡單易行,但它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英語基礎本來就不好的體校學生來說,他們很害怕考不好,因為高中階段正值學生青春期,學生愛面子是很正常的,一旦自己的弱項暴露給了老師、家長和同學,會覺得很丟面子,進而產生挫折感,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
弱化終結性評價,注重多元化的形成性評價。關于形成性評價的意義和運用,筆者曾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7月第一版的《發(fā)揮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中有過具體闡述。形成性評價更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學習毅力等的評價,教師通過設計出的《學生形成性評價表》詳細記錄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背誦、進步或退步幅度等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平時成績來源于形成性評價,并加大平時成績在整體評價中的比重。①如果老師能巧妙地運用形成性評價,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寬松的氛圍,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就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重拾對英語的興趣,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3.3 靈活選用教材
跳出教材的束縛?,F(xiàn)在,通過對口單招進入高校學習是大多數(shù)體校學生的出路,所以整體采用普高教學模式也是適應形勢需要。但,實踐證明,我校曾使用過的高中英語教材對體校學生來講難度太大,使英語教學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后來,通過組內會商,達成共識,我們大膽地放棄《牛津英語》的使用。
采用《新概念英語》作為主教材。第一學年采用《新概念英語1》給學生打基礎,因為它起點低,圖文并茂,形式活潑多樣,與學生學習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可以讓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多數(shù)學生能抓住這次從頭再來的機會。第二學年的目標是《新概念英語2》前半冊的學習,因為這套教材的梯度較大,如果一味追求速度,也會出現(xiàn)學生“吃不下”的現(xiàn)象。當然,如果學生基礎進步較快,也可以考慮多講授一些課文。
以自編的輔助教材為課堂教學增色。老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一些與體校學生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作為輔助教材,如:有關體育項目、體育比賽等使用的英語,生活趣味英語,輕松英語,幽默、笑話,等等。第三學年,在《內招考試大綱》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語法、詞匯的梳理歸納,并配以適當?shù)木毩暎绕涫菤v年內招試卷和模擬卷的匯編,使學生對內招考試的題型、風格有較完整的理解和認識,并積累考試方法和經驗。
3.4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英語教學方法很多:翻譯法、直接法、模仿法、問答法、視聽法、認知法、歸納法、演繹法、發(fā)現(xiàn)法、交際法等,有古老的和時髦的,有傳統(tǒng)的和創(chuàng)新的,如果老師能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教學條件、教學對象而加以靈活運用,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②在體校,老師應該以“務實有效”為原則,從師生課堂磨合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方法,綜合運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4 結束語
當體校英語教學步入困境時,老師們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學生基礎差,教學條件落后,不能為“困”所“惑”,而應該以自己的智慧和膽略走出困境,即便開辟的這條路仍然不平坦,甚至很難走通,但不要緊,因為探索的腳步已經邁出。
注釋
① 蘇德宏.發(fā)揮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7(1).
② 田華,田祖開.靈活運用綜合英語教學法[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