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映射理認為隱喻是源域到靶域的一種映射,即通過一種我們熟悉的事物或經(jīng)歷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隱喻在語言發(fā)展中,特別是詞匯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譯就是一次喻化過程。漢語中英語借詞的產(chǎn)生很多時候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尋找“理據(jù)”的隱喻映射過程。
關鍵詞 英語借詞 隱喻 翻譯 映射 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隱喻研究已不是新課題,學者們從各個角度對隱喻問題做過探討。有人把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隱喻作過比較,也有人用隱喻的工作機制來解釋語言文學方面的許多問題以及在教學方面的作用。而漢語中外來詞的隱喻翻譯卻鮮有人研究。本文試圖通過隱喻“映射論”對漢語中的英語借詞作分析,說明隱喻在漢語借用外語時的作用。
1 隱喻“映射論”
在傳統(tǒng)理論中,隱喻僅被認為是一種單純的語言現(xiàn)象,是修辭格的一種。隨著人們對隱喻認識研究的深入和哲學、邏輯學等學科的發(fā)展,隱喻已從從狹義的修辭理論轉變?yōu)槿祟愓J知高度的隱喻認知理論。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告訴我們,人在抽象概念時,要么借助已知的、具體的知識,要么憑想象,完成對新事物的探索。那么,這中推理和想象到底是怎么完成的?為了解釋這一隱喻思維的工作機制,Lakoff Johnson(1980)提出了“映射論”。
Lakoff運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靶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來解釋隱喻現(xiàn)象。該理論認為隱喻是“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根據(jù)映射理論,靶域(也就是抽象的,不熟悉的概念)的理解依賴源域(也就是具體的,我們熟悉的領域)的映射。概念映射和形象映射是隱喻生成的兩種機制。無論是哪種生成機制在其作用,映射過程通常都會遵循一個不變原則,即“源域的映射內(nèi)容必須與靶域的意象圖式結構(邏輯結構)一致”。但“源域向靶域的映射過程中,會產(chǎn)生源域和靶域中都不存在的特征或意義……當聽者關于靶域的心理表征中沒有源域的特征時,隱喻理解的過程是將源域的特征歸屬到靶域上?!彪[喻映射的突現(xiàn)性,也就是隱喻思維創(chuàng)造性所在。
2 借詞及其隱喻
關于漢語中英語借詞的研究早有學者關注。借詞就是從外語中借來的詞語。漢語中的英語借詞不外乎主要分三種情況:借音、借義、借形。借詞是通過翻譯產(chǎn)生的。所以按照翻譯的技巧來分,可分為音譯、直譯、意譯、音譯兼意譯,音譯加意譯和零翻譯。
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但隱喻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語言。我們必須看到,隱喻在語言發(fā)展中,特別是詞匯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涵蓋面很廣的修辭格概念,“隱喻無疑是英語和漢語中造詞及構詞的主要手段之一”。毋庸置疑,作為新生概念表達方式的英語借詞肯定也脫離不了隱喻這一思維方式的打造。英語借詞中的隱喻有兩種情況:一是英語詞本身就帶有隱喻;二是原英語詞不帶隱喻意義,但翻譯成漢語后卻含有隱喻。
3 借詞隱喻的翻譯
隱喻的翻譯可以說是“一次喻化的過程,因為這也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只不過現(xiàn)在的概念域指的是不同的語言”。而張光明認為“對隱喻能力的解釋很大一部分在于尋找隱喻之喻底,即隱喻內(nèi)潛在的‘理據(jù)’”。所以,漢語從英語借詞的過程,也就是翻譯過程,很多時候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尋找隱喻“理據(jù)”的過程,即尋找一種能把外來詞的概念和漢語文化聯(lián)系起來的關聯(lián)性或相似性。但漢語和英語畢竟分屬于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體系,文化差異會影響映射機制的形成。這就注定這種“尋找”不總是譯者機械地把原英語映射機制復制到漢語中,還可能要發(fā)揮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構建新的映射關系以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這種“創(chuàng)造”可以理解為人們使用隱喻的兩個重要原因,即情感要求和認知的必要。因為隱喻的本質就是要在不同經(jīng)驗、不同認識領域中發(fā)現(xiàn)相似之處,尋找“認同感”。正是這種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把一個民族凝聚在一起,使他們找到文化的歸屬感。
4 漢語中英語借詞的隱喻現(xiàn)象
現(xiàn)代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作為人類思維和認知的普遍方式,是人類給萬事萬物命名的重要方式。而漢語從英語借詞也常常是為了給新事物命名,因此,漢語從英語中借詞一定有隱喻這種認知方式所起的作用。漢語的英語借詞中,除了部分單純模仿發(fā)音的音譯詞外,其他幾種類型的英語借詞都可以找到隱喻。下面我們把英語詞的隱喻分幾種情況來分析英語借詞的隱喻類型。
4.1 照搬英語的隱喻
當英語詞本身含有隱喻,可能有兩種方法翻譯這類詞。如果是合成詞,常用的譯法為字對字的直譯或稱借譯。如“蜜月”(honeymoon), “垃圾郵件”(junk mail), “白領”(white collar), “藍領”(blue collar),“代溝”(generation gap),“姐妹城市”(sister cities)等(表1)。
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該類借詞的字面意思一般可以直接理解或可以引起讀者對該詞本義的聯(lián)想。我們之所以照搬英語的隱喻映射方式,是因為英語詞隱喻中的源域在漢語文化中也同樣可以映射靶域的內(nèi)容。換句話說,英語詞隱喻的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方式和漢語中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方式相似。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 “熱錢”(hot money), “熱線”(hotline), “計算機病毒”(virus),“獵頭” (headhunting),“網(wǎng)絡沖浪者”(cybersurfer),“馬力”(horsepower),“甜心”(sweetheart)等等。由于篇幅關系,此處不再一一羅列。直接照搬英語的隱喻的結果是,對原語中具有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隱喻語言的翻譯會造成接受語中新隱喻的產(chǎn)生,豐富接受語并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知相融。
漢語中英語借詞隱喻的本質是一種認知隱喻,我們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識獲得的基本隱喻系統(tǒng),在外來詞翻譯中,受到關聯(lián)性的啟發(fā)和影響,使得主觀經(jīng)驗和感覺經(jīng)驗相互匹配,然后通過概念融合而形成具有啟示意義和指導意義的借詞隱喻,從而擴大漢語詞義。以下這個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白領(white collar),藍領(blue collar)?!鞍最I”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20年代初的美國,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tài)定義。當時是代表非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如公務員、教職人員等。白領(white collar)是辦公室里穿著職業(yè)西裝,白襯衣的工作人員,也就是腦力勞動者。而藍領(blue-collar worker)一詞也屬美式英語,始見于上個世紀的40年代,簡單來說就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雇員,如一般工礦工人、農(nóng)業(yè)工人、建筑工人、碼頭工人、倉庫管理員等。他們干活時所著的工作服通常為藍色,故而得名。藍領經(jīng)常被用來與白領比較。該兩個外來詞通過轉喻把比較好理解的源域(工作服的“領”)映射到靶域的“行業(yè)分工”這一復雜概念。隨著社會分工日益明確,人們把“領”這一服裝的特有的詞引申到社會分工等級的稱謂上:金領、白領、灰領、藍領、綠領、粉領。
除了直譯外,還部分這類詞可以用意譯來處理,這類詞常常是單個詞。如“雀巢(nestle)”, Nestle的含義是“舒適安頓下來”和“依偎”。且該品牌的標志是一個雀巢圖形,自然會使人由喜鵲媽媽哺育小雀而聯(lián)想到慈愛的母親哺育嬰兒的情景。因此,這一譯名很符合奶粉這一商品。有學者甚至認為有些零翻譯的英語借詞也屬于隱喻詞。字母能充當喻體,因為“字母形狀與某些實物形狀相似,充當喻體,給我們見詞如見物的感覺。這種利用已知事物的物理特性認知未知新事物的屬性,正是隱喻的認知功能的體現(xiàn)。”于是,像“T恤”(T-shirt), “V領”(V neck)都屬這類照搬英語形象映射的隱喻詞。
4.2 摒棄英語的隱喻,另造新的隱喻
布萊克提出的“激進的創(chuàng)造性假設”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說這些隱喻創(chuàng)造了了某種相似性,比說某種相似性原來就存在,對人更具有啟發(fā)意義。”有些英語詞雖然含有隱喻,但由于翻譯成漢語的關系(或者說文化語境變了),產(chǎn)生了英語詞隱喻的源域和靶域都沒有的特征,因此原來英語的映射機制不再起作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得另造隱喻,才能把源域的特征歸屬到靶域上。意譯詞和音譯兼意譯詞中都可以找到相關例子。汽車品牌“路虎”(Land Rove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over的英文意思是 “漫游者,流浪者”,其語義特征包括:“陸地上跑動的+有生命的+不受約束的”。英語詞的隱喻把車比作“流浪者”,體現(xiàn)了西方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念。因為流浪在西方人看來是件自由的事。這個品牌的汽車基本都是越野車,很符合自由的理念。但如果直譯成“陸地漫游者”或“流浪者”,漢語民族只會聯(lián)想到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那就無法體現(xiàn)出這個品牌汽車高貴的品質。此外,漢語文化中一般不把人與車作比較,這不符合漢語民族的審美情趣。所以借入漢語時,漢語語境賦予他新的語義,把原來的隱喻意義改為:“有生命的+陸地上跑動的+雄性的+王者的”。前兩個語義和英語的語義相同?!靶坌缘摹边@個語義的使用是因為漢語文化中對汽車的聯(lián)想一般都是想到男性,因為機械總是和男性關聯(lián)。發(fā)音上與“虎”字的發(fā)音相近,且這個品牌越野車的品質相結合,這就足以跟漢語文化中“老虎”聯(lián)系起來。種種聯(lián)想就把“老虎”這一源域特征歸屬到了汽車這一靶域上。因此,譯為“陸虎”,其隱喻義為“陸地上的猛虎”,很好地體現(xiàn)了該品牌的王者風范,不愧為英國皇家用車。這種類型的借詞在英文商標品牌的翻譯中還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把┍獭笔强煽跇窐饭就瞥龅囊环N檸檬口味的軟飲料。這個借詞來自英語Sprite,原意為“妖怪、精靈”。作為一種碳酸飲料,之所以把它譯為“雪碧”是因為譯者深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中國人對“魔鬼”和“妖精”的憎惡。所以將“Sprite”直接音譯演化為“雪碧”。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藍。這樣的譯名,使人在炎熱的夏季里聯(lián)想到冰涼的雪,清澈碧綠的水。兩個字就把這種飲料的口感精妙地傳達給受眾。就像它的廣告詞“晶晶亮,透心涼”一樣,真是“擋不住的誘惑”。但如果單純?nèi)∑溆⒄Z意義而譯為“精靈”或“妖怪”,漢語受眾怎么也無法把它和這么可口的飲料聯(lián)系起來。
4.3 創(chuàng)造隱喻
無隱喻意義的英語詞譯成漢語時被隱喻化。 有些詞在英語中是無隱喻意義或只有本義。而為了讓漢語民族更好地接受這些概念,翻譯這些外來詞時譯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漢語民族的心理文化、思維方式出發(fā),賦予這些外來詞新的隱喻。從無到有,這也可謂是“施喻者的一種主觀創(chuàng)造”?!昂诳汀笔莌acker的音譯,在英語原指熱心于計算機技術,水平高超的電腦專家,尤其是程序設計人員。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詞已被用于泛指那些專門利用電腦網(wǎng)絡搞破壞或惡作劇的人。黑色在漢語文化里常代表著陰暗和神秘,有時甚至代表邪惡;而“客”字在漢語中可指“從事某種活動的人”。此種譯法,音義兼顧,而且把電腦高手這一神秘的、攻其不備的“不速之客”形象比喻得淋漓盡致。隱形眼鏡(contact lenses)更是一個反映了英漢語兩種心理文化中不同思維模式的一個典型例子。在英語思維模式中,英語民族更側重的是這種鏡片的觸感,即直接接觸到眼球。英語民族只是按照這種物理特性,命名為contact lenses(字面理解為“接觸到眼球的鏡片”)。而譯為漢語時,如果只注重觸覺而譯為“眼球鏡片”,感覺有點血淋淋??紤]到這一心理文化,譯者注重的是視覺,即該鏡片是肉眼不易察覺,不同于普通帶框眼鏡,好比“隱形了”一樣。故名曰“隱形眼鏡”。這種類型的外來詞在漢語里比比皆是,如“偉哥”(viagra),“雷達”(radar)等等。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哪個不是進入漢語以后才隱含了漢語文化特有的涵義,從而讓漢語民族從中找到“認同感”呢?
5 總結
綜上所述,在漢語吸收英語詞匯的過程中,隱喻確實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翻譯中,直接借鑒英語的隱喻映射方式給漢語帶來了新的隱喻,不但使?jié)h語產(chǎn)生新的詞匯,還使?jié)h語的詞義發(fā)生變化。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得某些外來詞匯帶上了漢語文化的“烙印”,更好地得到了漢語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我們不得不承認,語言因為有了隱喻,就變得魅力無窮。而因為有了隱喻,我們的世界也就變得可以相互理解。
參考文獻
[1] 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NewYork a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td,1980:82-90.
[2] 劉光正.隱喻映射的本質特征[J].外語學刊,2003(3).
[3]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51.
[4] 張光明.認知隱喻翻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
[5] 陳振東,楊會軍.商務英語中的隱喻及其翻譯[J].上海翻譯,2007(1):73.
[6] 陳文華.淺論修辭學中的隱喻[J].教育探索,2008(1):75.
[7] 魏汝堯,于朝陽.科技英語中的隱喻認知功能和及其工作機制——以科技英語詞匯中的隱喻為例[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4):32-33.
[8]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