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據(jù)蔡永貴先生的字族理論,分析了《說文解字》中以“氐”為母文的同族字。《說文解字》中從“氐”得聲的字一共有27個,有22個屬于“氐”族字,還有泜、蚳、趆、、阺5個字中“氐”只有表音的作用。
關(guān)鍵詞 氐 母文 氐族字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蔡永貴先生認為:“形、音、義三方面都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一系列漢字構(gòu)成了一個漢字‘字族’。構(gòu)成漢字‘字族’的各個字都是由同一個‘母文’孳乳出來的,因而它們之間具有同源關(guān)系。這些處于同一字族具有同源關(guān)系的漢字都屬于這個字族的‘同族孳乳字’或‘同族分化字’,簡稱‘同族字’?!?/p>
本文根據(jù)這一理論,系聯(lián)出《說文解字》中以“氐”字為母文的22個同族字,并分析了它們與母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氐,《說文·氐部》:“氐,至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嚴可均曰:“小徐本‘至也’下有‘本也’”。《玉篇·氐部》:“至也,本也”?!墩f文解字約注》:“許意氏崩從高下箸地,與鳥飛從高下至地同意,故以‘至’訓‘氐’,而申釋之曰:‘從氏下箸一。一,地也?!瘎t氐篆當以‘至’為本義。今語所稱抵達,當以此為本字?!庇纱丝芍柏怠敝玖x為至,即抵達、到達,引申有接觸之義,而氏崩箸地而止,又可引申為停止,靜止之義?!墩f文解字約注》:“氏崩箸地,則在下矣,故引申為高低之稱。許書無‘低’字,‘氐’即‘低’也。木之本在下,故‘氐’亦可訓‘本’?!惫省柏怠庇钟械?、下之義。
1 以母文的本義“至”義為義核的“氐”族字
?。涸诹x核為{至}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邑”旁,而有邸字,表示與“邑”有關(guān)的至義。《說文·邑部》:“邸,屬國舍。從邑,氐聲?!薄稘h書·文帝紀》:“至邸而議之?!鳖亷煿抛ⅲ骸翱瘜僦?,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今人因謂逆旅皆曰邸舍。”《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三》:“盡得邸閣糧谷戰(zhàn)具?!焙∽ⅲ骸佰?,至也,言所歸至也?!卑矗骸佰 敝溉怂竭_的處所。
2 以母文的引申義“接觸”義為義核的“氐”族字
(1)抵:在義核為{接觸}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扌”旁,而有抵字,表示與“扌”有關(guān)的接觸義?!墩f文·手部》:“抵,擠也。從手氐聲。丁禮切?!倍斡癫迷唬骸芭哦鄽j也。”《漢書·司馬遷傳贊》:“或有抵梧。”顏師古注:“觸也。”《廣雅·釋詁三》:“推也?!卑矗簝晌锵嗤葡鄶D必相接觸也。
(2)牴:在義核為{接觸}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牜”旁,而有牴字,表示與“牜”有關(guān)的接觸義?!墩f文·牛部》:“牴,觸也。從牛氐聲。都禮切?!倍斡癫迷唬骸啊督遣俊贰|,牴也?!嘧鞯?、觝?!薄稘h書·武帝紀》:“作角抵戲?!薄蹲ⅰ芬龖吭疲骸终?,相抵觸也?!瘎t以抵為牴,由來已久?!墩f文解字約注》:“牛于諸畜中性好觸物,故牴字從牛。凡牴觸字,皆應作此。今作抵者,蓋由隸變,筆畫小易以致然也?!卑矗旱帧箤崬橐蛔?,依“牴”之字形,原當指牛以角相推相擠,后因隸變,“牜”失去撇筆變?yōu)椤稗小薄?/p>
(3)羝:在義核為{接觸}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羊”旁,而有羝字,表示與“羊”有關(guān)的接觸義?!墩f文·羊部》:“羝,牡羊也。從羊氐聲?!薄墩f文解字約注》:“牡羊好觸,因是有名?!惫痧チx證:“羝,通作牴?!卑矗呼茷楹糜|之動物。
(4)胝:在義核為{接觸}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肉”旁,而有胝字,表示與“肉”有關(guān)的接觸義?!墩f文·肉部》:“胝,腄也。從肉氐聲。竹尼切?!薄稄V韻》:“皮厚也。”《集韻》:“一曰繭也。”《荀子·子道篇》:“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yǎng)其親。”楊注云:“胝,皮厚也?!薄墩f文解字約注》:“凡足行步過遠,手操重過勞,皆易生胝,湖湘間呼為硬腫。其形似腫,按之甚堅而不痛,以刀割之,內(nèi)則似繭,故古人又直謂之為繭。”按:胝,人之手、足長期與物體接觸摩擦所生之物,即今人常說的“繭子”。
(5)厎(砥):在義核為{接觸}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廠(石)”旁,而有厎(砥)字,表示與“肉廠(石)”有關(guān)的接觸義?!墩f文·廠部》:“厎,柔石也。從廠氐聲。砥,厎或從石。”段玉裁注:“厎者,砥之正字?!薄稌び碡暋罚骸暗Z砥砮丹?!笨追f達疏引鄭玄云:“礪,磨刀刃石也,精者曰砥。”《孟子·萬章下》:“周道如厎。”趙岐注曰:“厎,平也?!贝酥^以厎石磨礪物體使其齊平也?!墩f文解字約注》:“石之常見者,高大粗澀,亙積成山;其柔滑細圓者,恒在水底,取而用之,可以磨刀,可以平物,湖湘間稱為‘磨刀骨’,骨猶石耳。”按:厎,磨物之工具,磨礪物體必使其與工具相接觸,故含有接觸義。
3 以母文的引申義“低、下”義為義核的“氐”族字
(1):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見”旁,而有字,表示與“見”有關(guān)的低、下義?!墩f文·見部》:“,病人視也。從見氐聲,讀若迷。”按:,指病人視物模糊不清,清晰度低。
(2)柢: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木”旁,而有柢字,表示與“木”有關(guān)的低、下義?!墩f文·木部》:“柢,木根也。從木氐聲。”徐楷曰:“華葉之根曰蒂,樹之根曰柢,音同也?!笔象绲刂^之“氐”,引申為凡下之稱。按:樹木之根部在下方,故謂之“柢”矣。
(3)袛: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衣”旁,而有袛字,表示與“衣”有關(guān)的低、下義。《說文·衣部》:“袛裯,短衣。從衣氐聲。”段玉裁注:“袛裯,逗。短衣也?!薄斗窖浴吩唬骸昂柜啵茨铣e謂之。自關(guān)而西或謂之袛裯。自關(guān)而東謂之甲襦。陳魏宋楚之閑謂之襜襦?;蛑^之襌襦?!卑矗盒斞n,貼身之短衣,著于其他衣物之里作底層,與“下”之義相通。
(4)詆(呧):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言(口)”旁,而有袛字,表示與“言(口)”有關(guān)的低、下義?!墩f文·言部》:“詆,苛也。一曰訶也。從言氐聲。都禮切?!薄都崱罚骸盎蜃鲄??!薄队衿ぱ圆俊罚骸皡枰?。”《漢書·劉向傳》:“非議詆欺?!鳖亷煿抛ⅲ骸皻б??!卑矗涸g,指以言語詆毀、貶低他人,含有低、下之義。
(5)奃: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大”旁,而有奃字,表示與“大”有關(guān)的低、下義?!墩f文·大部》:“奃,大也。從大氐聲,讀若氐。都兮切。”段玉裁注:“大也。此謂根柢之大?!倍茉谀局虏?。
(6)紙:在義核為{低、下}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糸”旁,而有字,表示與“糸”有關(guān)的低、下義。《說文·糸部》:“絲滓也。從糸氐聲。都兮切?!倍斡癫米ⅲ骸敖z滓也。滓者,淀也。因以爲凡物渣滓之稱。”按:渣滓,一般為沉淀在下之物,故“紙”得義于“氐”之低、下之義。
(7)鴟(氐隹):《說文·隹部》:“鴟,也。從隹氐聲。籀文 從鳥?!毙炜唬骸敖袼缀魹辁_?!倍斡癫米ⅲ骸敖窠K俗呼為鷂鷹,盤旋空中,攫雞子食之。《大雅》云:“懿厥哲婦,為梟為鴟?!鼻f周云:“鴟得腐鼠?!惫湃吮痉Q鴟為鷂,故張舜徽疑小徐所據(jù)許書舊本本作“鷂也”,傳寫者以 、垂偏旁形近而為?!墩f文·鳥部》:“鷂,鷙鳥也?!苯窈骈g呼為鷂子,善于高飛疾下箸地獵物也,其狀似“氏崩從高下箸地”,故言之氐,鷂又名鴟。按:鴟,為擅于從高處疾飛而下,于地面攫取獵物之鳥。
4 以母文的引申義“止”義為義核的“氐”族字
(1)底:在義核為{止}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廣”旁,而有底字,表示與“廣”有關(guān)的止義?!墩f文·廣部》:“底,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薄队衿V部》:“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薄蹲ⅰ罚骸爸挂病!薄妒琛罚骸暗渍撸谖镏?,是亦止也?!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拔鹗褂兴臻]湫底。”《注》:“底,滯也?!卑矗旱?,已是物體之最下部,故停止、停滯不可繼續(xù)向下。
(2)軧:在義核為{止}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車”旁,而有軧字,表示與“車”有關(guān)的止義?!墩f文·車部》:“軧,大車后也。從車氐聲。丁禮切?!倍斡癫米ⅲ骸按筌嚭笠?。大車以載任器,牝負長八尺,謂較也,其后必崇。其闌與三面等,非若小車之后也。故曰軧,軧之言底也?!卑矗狠B,有防止器物掉落、下墜之效。
(3)坻:在義核為{止}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土”旁,而有坻字,表示與“土”有關(guān)的止義?!墩f文·土部》:“坻,小渚也?!对姟吩唬骸鹪谒雄妗!瘡耐?,氐聲?!薄稜栄拧吩唬骸靶≈菰讳尽P′驹粵b。小沚曰坻?!薄睹姟ぶ苣稀で貍鳌吩唬骸八锌删诱咴恢荨!薄段倪x·張衡〈思玄賦〉》:“伏靈龜以負坻兮。”呂向注:“坻,洲也??梢灾怪?。”按:坻,水中陸地,可以用來停船。
(4):在義核為{止}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辵”旁,而有字,表示與“辵”有關(guān)的止義。《說文·辵部》:“,怒不進也。從辵氐聲?!薄队衿まu部》:“,驇不進也。”錢 曰:“當是怒也,不進也?!稜栄拧罚骸住},止也?!x與不進近?!卑矗?,含有停止不前之義。
(5)祗:在義核為{止}的母文“氐”上加類屬標志“示”旁,而有祗字,表示與“示”有關(guān)的止義。《說文·示部》:“祗,敬也。從示,氐聲?!薄稜栄拧め屧b》:“敬也?!?/p>
《說文解字約注》:“祗之言止也,謂凝然無動,敬之意也?!卑矗红?,以靜止不動而表示尊敬之意。
此外,在泜、蚳、趆、、阺5個字中,“氐”作為聲符,只起表音的作用,與“氐”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都沒有聯(lián)系,故它們不是“氐”族字。
參考文獻
[1]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2]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5]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