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shù),在閱讀過程中涉及到各方面問題。本文以《阿拉比》為例,說明教師必須引領(lǐng)學生們?nèi)嫔钊氲亓私饪梢娍陕犝Z言符號內(nèi),還要斟酌語言符號外的顯性和隱性的因素,從而使其領(lǐng)略其中的美感,以此,教學才能相得益彰。
關(guān)鍵詞:《阿拉比》;語境論;英美教學
作者簡介:汪敏(1983-),女,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多元文化話語研究。現(xiàn)為杭州師范大學英語教師。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164-01
1、文學作品的特殊性
文學作品不同于其他文體,不是通過邏輯推理去表達一個現(xiàn)象,而是以豐富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生動的語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是以作家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反映社會生活的。閱讀英文原作既要閱讀其內(nèi)容,而且還要著力體會原作的感情和意境,所以,了解語境、做好語境分析是文學作品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具難度的問題之一。
《阿拉比》 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的第三篇,屬于喬伊斯的早期作品。筆者發(fā)現(xiàn)在教授這篇文章時,發(fā)現(xiàn)學生初略閱讀之后,對其作為名篇質(zhì)疑聲一片。但在教師借助語境分析后,學生再次上交的短評有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2、語境補充的重要性
對語境的理解,不同語言學家觀點各異。Lewis(1981)認為語境就是說話人與聽話人共同擁有的背景知識,這種背景知識對聽話人理解說話人說出的具體一句話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Dijk把語境理解為語言環(huán)境,即上下文,發(fā)生言語行為時的實際情況,文化,社會和政治。(白解紅,2000)。意義受語境的制約,同一個詞語,同一個句子用在不同的語境中會體現(xiàn)不同的意義。語境理論有助于我們有效地賞析復雜的文學作品。
錢冠連(1997)指出語境是指言語行為賴以表現(xiàn)的物質(zhì)和社會環(huán)境。他進一步指出,這個環(huán)境有語言上下文和非語言性環(huán)境兩個大部分組成。前者為語言符號內(nèi)因素,而后者是語言符號外因素,它可以包括語言之外的顯性的,可見的現(xiàn)場,如地點,對象,場合,意外出現(xiàn)的人和物(意外符號)等等,也可以是隱性的,不可見的背景,如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歷史事件等等。如下圖所示:
本文所討論的“語境”都基于此,而不考慮認知是一種語境等看法。
2.1、語言符號內(nèi):通過上下文和上下語構(gòu)建語境
利用語言語境補足,就是利用上下文,前后語列信息,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把內(nèi)部信息的提示線索,擴展成豐富的語用信息。
《阿拉比》描寫的是一個男孩青春期的愛情幻想曲,他經(jīng)歷了守候、希望到絕望的過程??瓷先ネγ?,最終卻是不堪一擊。出于青春期的躁動,男孩迷上了曼根的姐姐,喜歡打量著她,Her dress swung as she moved her body and the soft rope of her hair tossed from side to side.(她的裙子隨著身體的移動來回的搖擺著,柔軟的發(fā)辮也隨之左右擺動)。When she came out, my heart leaped. I kept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in my eye. …But my body was like a harp and her words and gestures were like fingers running upon the wires. …(當她出來走到臺階上,我的心就砰砰地跳。我總讓她棕褐色的身影保留在我的視線里……但我的身體就像一架豎琴,她的話語和姿勢就像在琴弦上撥弄的手指。)而后,男孩終于和曼根姐姐說上了話,女孩告訴他將有一個阿拉比集市,男孩答應(yīng)去集市給她捎件禮物。周六晚上,男孩終于等到健忘的叔父回到家才拿到一點錢乘火車去阿拉比集市。到了阿拉比,集市已臨近打烊,男孩忽然 “發(fā)覺自己是受虛榮驅(qū)動又受虛榮愚弄的可憐蟲;我的雙眼中燃燒著痛苦和憤怒?!?/p>
當語句零碎時,學生們的閱讀體驗遠沒有經(jīng)過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 跟隨著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時間推移和感情的加深而來得更強烈真摯。但如果教師的引導就此為止,而無視一個貌似簡單的青春萌動背后的故事,那么世界名篇的魅力也會褪色不少。語境符號外的因素不可小覷。
2.2、語言符號外構(gòu)建語境
廣義的語境是指社會文化語境,也就是語言形式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它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到價值觀念等等。人們一旦接受了熏陶以后便潛移默化,成為某種內(nèi)在的東西。由此,文學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濃縮了那個時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即使有些英語水平相當高深的學者,感到要完全真正地理解作品也并非易事。
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和他本人的生活背景這個廣義語境, 賞析無從談起,興致也不高。但當教師逐漸構(gòu)建起愛爾蘭當時宗教信仰逐漸世俗化、宗教勢力逐漸衰微的現(xiàn)象,普通人在壓抑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理想幻滅, 彌漫在整個愛爾蘭的癱瘓氣氛,人們的生存困境時,學生從現(xiàn)實世界出發(fā),由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重寫一篇《阿拉比》,效果顯著提升。
3、結(jié)語:
借助語境理解英美文學作品一方面賞析了語言本身具有彈性美和意蘊美,另一方面,也開始逐漸窺見巨大文化背景后所蘊藏的廣闊天地。這般優(yōu)秀的作品不勝枚舉。對任何一個教師來說, 運用和開拓構(gòu)建語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我們更廣更好地探索并加以利用。
參考文獻:
[1]、Lewis, D.1981, Index, context, content, in Stig Kanger and Sven Oham,eds, Philosophy and Grammar. Boston D. Reidel. Pp79-101.
[2]、Sydney Bolt.喬伊斯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白解紅. 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劉曉燕. 宗教的世俗化和理想的幻滅——《阿拉比》主題研究[J]. 《皖西學院學報,2007.06,
[5]、錢冠連. 漢語文化語用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