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中學教育的內容之一,音樂所蘊含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特征,不僅能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而且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李嵐清曾指出:“音樂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 它對人的智力開發(fā), 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fā)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和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 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倍魳疯b賞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方式,是培養(yǎng)中學生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學音樂課要積極通過音樂鑒賞的方式來不斷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基本素養(yǎng),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音樂教育不自覺地把應試教育的知識傳授模式帶入到音樂鑒賞課中,本應該是一堂輕松自由的音樂欣賞課程,結果卻變成了一種“任務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這種“灌輸式”的教學禁錮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只能機械的跟著老師的要求來完成相應的鑒賞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知道聽了什么歌曲,根本談不上審美愉悅和情操陶冶。顯然, 這種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已不符合音樂教育的本質, 更是不符合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音樂欣賞課中,教育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切實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作為課程的根本目的,使音樂教育成為真正美育意義上的一種教育,切忌帶著功利的目的去完成教學任務。具體說來就要做到: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的閘門, 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能力, 使他們學會以審美的態(tài)度體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真正發(fā)自內心地去關照人的生命存在, 關照人內心的情感, 學會間接地與創(chuàng)作者在思想、情感上的溝通交流, 從而學會認識社會, 認識自身, 改善自身, 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
二、科學選取音樂作品,納入多元音樂文化
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是上好音樂鑒賞課的前提和基礎。一般說來選取的作品應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所選作品內容要包括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作品時一定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藝術基礎,而一味的追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盲目地選取那些難度太大而不適合學生欣賞、學生也難以深入地理解作品。在考慮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同時,也要適當盡量選擇學生較熟悉的民歌、民樂作為切入點,以便學生能簡單、快捷地理解音樂的本質。具體說來,在選擇音樂作品時要做到在納入多元音樂文化。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音樂文化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視聽沖擊和碰撞。人們對于音樂文化的觀念已由過去的民族主義走向了多元。人們認識到每一民族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愉悅, 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所以在音樂欣賞中,也要適當引入一些世界各地和當前流行的通俗流行歌曲曲目。在課堂上,教師要對這些歌曲的藝術價值、思想內涵等予以剖析,借此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通過聆聽欣賞和品味,使學生能從較深層次體驗、感悟作品的藝術美, 更好地理解、汲取其中蘊含的藝術精華,進而把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和美的價值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體驗。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藝術教育與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科學教育有著一定的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藝術教育是以一定鮮明活潑的藝術形象為載體的,音樂則是通過聯(lián)想、幻想、想象等藝術形象思維來間接的表現(xiàn)出客觀世界。因此,在音樂鑒賞中,音樂是不能作為某種具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教師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而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那么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這是由音樂的本質決定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音樂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語言,音樂不同于繪畫、造型、雕塑那樣直觀地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以旋律、節(jié)奏、和聲、音色等要素作為基本的表現(xiàn)手段,通過聲音刺激聽者的聽覺器官,從而使人們在頭腦中產生想象而獲得聽覺形象;同時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它又不象語言那樣具有明確的語義,音樂中蘊含的藝術美必須考聽者自己去體會感悟。因此,教師與其用一種毫無美感的單調手法亦或喋喋不休的枯燥語言向學生介紹某一首歌曲的背景意義, 不如借助于錄像視頻、模擬現(xiàn)實場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詮釋作品;與其向學生講解《國歌》的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 不如讓學生親身體驗在《國歌》聲中進行的莊嚴的升旗儀式。
四、要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參與欣賞的主動性
一般說來,藝術的欣賞是建立在欣賞者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任何外在力量是不可能推動一個沒有情感的人參與到藝術欣賞中來。在一種高潮、激動的情緒推動下,學生才可能更好的投入到音樂鑒賞活動中來。因此,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正遷移狀態(tài), 激起對課的內容的企盼和渴望,從而陶醉在音樂鑒賞之中。具體說來,在上音樂欣賞課時, 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自由去“聽”上, 讓學生參與進來, 去聽, 去感受。等音樂結束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暢談個人的直覺感受,讓每個學生把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老師對每個同學的發(fā)言不要做出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判斷,而是要充分給學生想像的空間, 讓每個學生都能敞開心扉, 用自己的心獨立去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憾,引導他們進一步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達到對音樂的準確感知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