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的課程標準是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和變革,它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規(guī)律。隨著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實施,傳統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中學物理教學模式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關鍵詞 新課標 中學物理 教學模式 思考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使得物理教學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tài),結果導致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不能從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更不用說分析和解決問題了。要改變這種局面,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對物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新課程解放了教師的手腳,使得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決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就要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建立適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并在運用中加以發(fā)展。
一、新課標下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提倡通過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單純地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在這種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努力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協作者、促進者和組織者。而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進行的,因為物理情景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心理品質的環(huán)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物理學習、具體問題和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只有在各種有益的環(huán)境中,才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內部逐步形成的知識、經驗、策略、模式、感受和興趣。因而,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他們進行探究的各種情境,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逐漸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另外,主動探究的這種教學模式,情感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里的情感因素包括興趣、動機、自信心、態(tài)度等。負面的情感因素會導致一種對探究活動的抑制和阻礙,同理,積極的情感體驗會像催化劑一樣提高主動探究的速度和質量。
(二)從線性傳遞到交往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講授在先,學生視聽在后”的線性傳遞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的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方向的信息傳遞為基本途徑,師生之間是比較穩(wěn)定的“授受關系”。雖然,教學中也有“反饋”的存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其目的是為了教師更好地教。這種線性傳遞的教學模式使得培養(yǎng)出的學生沒有個性,思維方式單一。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物理。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我國“班級授課制”的大背景,交往互動的教學模式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往、多邊互動來促進學生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潛能的教學方式。該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在動態(tài)開放的課堂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交流、協作,使學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發(fā)而處于積極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能得到及時暢通而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將教學活動推向深入;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整體參與的熱情,從而使每個合作成員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真正地貫徹新課程標準的“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就沒有互動,沒有互動就不會發(fā)生真正的教與學,沒有真正的學,教學只能說是在教師“教”的形式上的華麗包裝,沒有“學”的實質性的變化。
(三)從偏重單純學物理到注重學物理和用物理相結合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這一理念無疑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物理與用物理有效地結合起來了。學用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學習物理行為的生活背景,其學習的結果還是要用到生活中去,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用現實的方法去學習物理,也就是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去逐步發(fā)現,并得出物理結論。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物理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生活有關,物理與我有關,物理是有用的。
二、對教學模式轉變的幾點對策
(一)加強教師教學模式的認識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由傳統教學觀念向現代教學觀念轉變的關鍵就是對教學模式的認識。在對教學模式的選擇上,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地改進和變遷,使它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同時,面對新出現的教學模式,不能對流行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機械地摹仿,必須正確地選擇教學模式,確立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實踐,在實驗教學中鍛煉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培養(yǎng),這就對物理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適當加大實驗教學的力度,增強實驗教學的靈活性,合理安排演示實際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操作、分析、評價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抽象概括思維能力。
(三)揚長避短,發(fā)揮各種成功教學模式的整體作用
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都有它的優(yōu)點,同時也應該辯證看到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必然有它的弱點和局限性,不能因為強調了某一方面而無意中忽視了另一方面,好的教學模式要用好才能發(fā)揮好模式的優(yōu)點,否則會適得其反。教學模式也是要不斷發(fā)展的,沒有一成不變和絕對領先的教學模式,只有深入研究,揚長避短,講究優(yōu)勢互補,才能發(fā)揮各種成功教學模式的整體作用。
(四)注意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模式的整合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催化了教學模式的變革。配合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特點,借助計算機快速形象、活動優(yōu)越功能,設計和編制各種課件,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實效出發(fā),適當地選擇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范彥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策略[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朱立峰.心智潛能的開發(f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