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是國家的標志和象征。國徽的圖案和使用辦法,由憲法或專門法律規(guī)定。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征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國特征;(乙)要有政權特征;(丙)形式須莊嚴富麗?!?/p>
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身于其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征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截至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內國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圖案九百幅。由于都有不足之處,均未被采納。因此,在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協(xié)全體會上,只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沒有公布國徽方案。
后來,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其中,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組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擔任組長,成員有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筑學家林徽因、畫家李宗津、中國建筑專家莫宗江、建筑設計教師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以及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者羅哲文等。
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工藝美術家、教授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鐘靈等組成。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jié)掛上新國徽,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和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復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抱病參加設計工作。大家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決心拿出最美好的設計,為祖國增光。根據(jù)政協(xié)國旗、國徽審查小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并比較了所有設計方案,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最后確定了國徽圖案有如下內容: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lián)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把天安門作為題材的一部分設計進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運動發(fā)祥地、新中國的誕生地,以天安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國徽上的麥稻穗,是這樣得來的。1942年冬天,山城重慶,寒風陣陣,宋慶齡同志在她寓所,為歡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舉行茶話會。周恩來同志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茶桌上擺著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禾穗,被爐火映照得金光燦燦。這時有人贊美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谷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同志撫摸著飽滿的禾穗,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禾穗畫到國徽上?!惫唬珖夥乓院?,他沒有忘記自己在那次茶話會上的講話,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時,他建議要把麥稻穗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