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許多兄弟姐妹,每次相約飯后要一起去玩,吃飯時就不能安心,總是胡亂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盡想著玩樂。
這時,外祖母就會用她的拐杖敲我們的頭說:“你們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嗎?”
這句話令我一時呆住。然后,她慢條斯理地說:“吃那么緊,怎么會知道一碗飯的滋味呀?”當時,我深記著外祖母的話,從此,吃飯便十分專心,總是好好吃了飯再出去玩。
從前不覺得這兩句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長大以后,年歲漸長,愈感覺這兩句尋常的話有至理在焉,這不正是禪宗祖師所說的“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那種活在當下的精神嗎?
“活在當下”看似尋常言語,實際上是一種極為豪邁的精神,是把“過去”與“未來”做一截斷,使心思處在一心一境的狀態(tài)。一個人如果能每時每刻都處于一心一境,就沒有什么困難能牽住他,也沒有什么痛苦能動搖他了。
一心一境是治療人生的波動、不安、痛苦、散亂最有效也最簡易的方法,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視結局,而不重視過程,很少人體驗到一切的過程乃是與結局聯(lián)結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吃飯時吃飯,品味米飯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個眼前的時節(jié),是承擔正在遭逢的變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著鐵錘吃核桃,核桃應聲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時,或有外表美好、內(nèi)部朽壞的,但在每一個下錘的時節(jié)都能懷抱美好的期待。
活在每一個過程,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痛苦時痛苦,快樂時快樂。正如元曉大師所說:“縱使盡一切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時,好好欣賞她的凋謝吧?!?/p>
人生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擔每個過程。活在苦中,也活在樂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煩惱,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這是面對苦難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