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中學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學有所得,就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出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設置新穎的場景,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穎有趣的導入,特別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例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C程序設計這門課本身難學而且枯燥無味,特別是循環(huán)結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對于這部分內容,如果單純講解程序,學生不僅不感興趣,而且難以接受。因此,在講解while循環(huán)之前,筆者用while的語法套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直觀地理解while的用法。假設有一個愛哭的小娃娃,有一天她要求父母給買玩具,可惜父母不同意,于是她就開始一個
循環(huán)。
while ( 父母不給買玩具)
{
我哭;
}
這段“代碼”的意思是:當“父母不給買玩具”,那么,小娃娃就不停地哭。
這就是我們和循環(huán)流程的第一個遭遇戰(zhàn)。所舉的例子看似直觀:“小孩一遍遍地哭,直到父母給買玩具”,但真正要用程序的語言正確地表達出來,很多方面都需要考慮到,因為,程序是嚴謹的。
首先,一個合適的判斷是否繼續(xù)的條件相當重要。小娃娃要繼續(xù)哭,僅僅“父母不給買玩具”,這顯示不符合事實,想想我們小時候,再會哭,最終也有累的時候,所以,要想繼續(xù)哭,我們的條件有兩個:“父母不給買玩具”并且“我還沒有哭累”。
while (父母不給買玩具我還沒有哭累)
{
我哭;
}
其次,大多數情況下,條件需要恰當地改變。小娃娃在不停地哭,那么她如何知道父母是否買了玩具呢?所以,她不能只顧哭,還得在哭的間隙觀察大人是否同意買玩具。至于是否哭累,我們假設小孩有一個疲勞度,每哭一次疲勞度加1,當疲勞度到達200時,可憐的小孩累了……
while(父母不給買玩具疲勞度<200)
{
我哭;
我偷看爸媽是否同意買玩具;
疲勞度++;
}
這樣的情景導入,既通俗易懂學生又感興趣,同時還能影響深刻,循環(huán)的結構一下子就能理解了。因此在講解程序時,如果經常性地將程序與一些實際事例聯系起來,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聽課,學生的畏難情緒就會下降,自信心也會增強。
二、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系起來
學習知識是為了以后的實際運用,學以致用是任何一門學科所追求的目標,由于計算機的操作性和應用性都很強,學用結合尤其重要。在職業(yè)教育中,理論的學習稍微顯得薄弱,所以操作更顯得重要。它的每一個應用模塊都可以相對獨立出來,學一點就可以用一點。例如在講解Windows中桌面屬性時,將學生的照片作為背景,當學生看到熟悉的同學的相片放在大屏慕上,全身的細胞都動起來了。在講解“畫圖”應用程序時,讓學生將軟件畫的第一幅作品做成Windows桌面的“墻紙”,當學生看到“桌面”上擺的是他自己的作品,心中自然興奮不已,興趣自然就有了。在學習word編輯排版功能時,要求學生設置一些實際的效果,如:報紙雜志的版面設計,黑板報,還有一些宣傳海報。在介紹PPT制作演示文稿時,要求學生制作自我介紹文稿,將學生自己的信息放在其中,學生就會覺得興奮不已,自然也就會有興趣了。在學習五筆字型輸入法輸入漢字時,讓學生自己輸入自己寫的日記或自己感興趣的小故事,學生看到自己的材料能夠通過計算機整理,內心會高興不已,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次輔導
孔子很重視因材施教,我們職業(yè)教育更需要借鑒。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往往不太會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教學。例如在C語言程序編制過程中,對于成績好的學生,布置難度適當的題型要求當場做出,再對答題情況進行點評,然后根據學生所寫出的算法進行優(yōu)化,幫助他們提升。對于平時上課能聽懂、但自己做題時會存在一些小問題的學生,要求學生寫出老師講過的題目或者書上的例題,然后要求他們對照查看自己哪些語句寫得不完全正確,哪些過程還差了語句,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這類學生并不是完全不會寫程序,但離自己獨立編寫正確的程序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通過讓他們反復寫程序對照正確結果的這個過程,就可以逐步培養(yǎng)他們學會正確寫出程序,從而對自己也充滿信心。如此堅持下去之后,他們自己也就能夠運用這種學習方法了。
職業(yè)學校的教學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不斷的嘗試,才能讓職業(yè)中學的學生不厭學,學到一技之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