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做一道選擇題:人體內(nèi)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哪個?答案選擇有3個:①心臟。②肝臟。③腸道。
正確答案是:腸道。你答對了嗎?
腸道為何如此重要?因為人們所吃的食物全部要在腸道分解、吸收,剩下的殘渣也要從腸道排出體外,食物從進入口腔到殘渣最后離開,整個旅行時間長達兩個晝夜之久,其中90%以上時間是待在腸道里的。因此,一些醫(yī)學專家將腸道稱為人體的“健康中心”。
腸道健康“便”先知
腸道深藏于肚子里,如何知道它的健康狀態(tài)呢?看看大便吧。日本一位專門從事大便研究的專家日野貞雄博士歸納出5字訣:量、色、形、味、質(zhì),即從大便的數(shù)量、顏色、形狀、氣味與質(zhì)地(硬度)等指標,來評估腸道的健康狀態(tài)。
大便量,取決于人的進餐量,特別是三餐所攝入膳食纖維的多少。如日本人吃的膳食纖維較多,每天可排出大便150~250克,相當于1根半到2根半15厘米長的香蕉;而歐美人吃的膳食纖維僅相當于日本人的1/3~1/2,一天僅排出60~90克大便,不到1根香蕉的分量。
大便顏色正常為黃色,褐色則是腸道病態(tài)的征象。大便的形狀與硬度,主要取決于含水量,如水分含量70%~80%為正常便;水分含量高于80%為軟便,呈半膏狀,見于輕瀉患者;水分含量低于70%,見于便秘患者;水分含量超過80%呈泥狀,超過90%呈水狀,則見于腹瀉患者。正常大便無異味或只有單純的臭味,如果散發(fā)出刺鼻的酸臭味、焦臭味、腐敗味,提示你患上了消化不良,出現(xiàn)惡臭者,則要當心是否攀上了癌癥。
如果你每天排便量在1根半到2根半香蕉之間(100~300克),色黃無特殊臭味,外觀呈香蕉狀,排便時無抵抗感或壓迫感,表明腸道處于健康最佳狀態(tài)。
腸道養(yǎng)護有6招
1.籌劃好三餐。在保持食物的多樣化和均衡性前提下,適度向護腸食物傾斜,力求既要滿足身體的營養(yǎng)需求,又不要太過增加腸道的負擔。營養(yǎng)學家歸納為6個“一”:一定量的主食(男性250克以上,女性200克以上),一袋牛奶(250毫升),一個雞蛋,一斤蔬菜(以綠葉蔬菜為主),一兩豆類(富含低聚糖,可促進益生菌生長,保持腸道的“年輕態(tài)”,被譽為“結(jié)腸食物”),一個水果在兩餐之間食用;兩個“三”:三兩瘦肉和三勺油脂,少吃白糖、精面、油炸食物、肥肉和動物內(nèi)臟;三定:定時、定點、定量用餐。
2.愉快進餐。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情緒的好壞關(guān)乎到腸道的安危,諸如緊張、焦慮、壓抑、惱怒、憂愁等不良情緒皆可導致腸道生理功能紊亂,引起腸內(nèi)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因此,要學會調(diào)控和駕馭自己的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進餐時不看報紙、不看新聞,慢慢咀嚼享受美味佳肴。
3.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并持之以恒地鍛煉。如俯臥撐、揉腹、瑜伽、腹式呼吸等。
4.嚴防腸病纏身。一年四季特別是夏秋季節(jié),腸炎、痢疾、食物中毒等都會趕來湊熱鬧。為此,生活務必規(guī)律,做好環(huán)境、家居及飲食衛(wèi)生,多在家進餐。一旦不慎得了腸病,要及時就醫(yī),并徹底治愈。
5.合理用藥。不要擅自去藥店購藥。不少藥物是腸道的冤家對頭,如阿司匹林、布羅芬等解熱鎮(zhèn)痛類藥,克林霉素、頭孢菌素等抗生素,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藥物,利血平、降壓靈等降血壓藥物,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藥。因此,生病吃藥要請醫(yī)生根據(jù)病情開處方,選擇療效好而副作用小的藥物,盡量趨利避害。
6.適當選擇保健食品。如食用乳酸飲品,直接將乳酸菌等益生菌送入腸道,是快速改善腸道功能的有效方法。另外,還可食用營養(yǎng)腸道的佳品大豆低聚糖,因為它不易被消化系統(tǒng)分解吸收,也極少被其他細菌所利用,幾乎能全身到達“崗位”——腸道,促進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生長,從而維護腸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