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微博這一新型社交網絡平臺,憑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變性、圈群化的傳播特征,再加上相對自由多元的言論、個性化的定制內容、多媒體融合等內容特征,讓人們看到了“新型公共領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話語平臺、“理性交往模式”的試驗場以及圍觀對“潛在民主”的實現(xiàn),對公共領域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博 公共領域 話語平臺 理性交往
公共領域這一概念,最早由漢娜·阿倫特在古希臘公共領域的論述中提出,后經過哈貝馬斯的系統(tǒng)研究而廣為人知。在哈貝馬斯的定義里,公共領域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這一公共空間介于私人領域與公共權力領域之間,公民在這個公共空間內對社會事務進行公開討論,并形成公共輿論。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應用,在公共領域范式下更顯“微”力無窮。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達到48.7%①。當前語境下,微博在公共話語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1年《輿情藍皮書》調查得出,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0%上升為16%②。那么,微博的無邊“微力”是如何發(fā)揮的?
微博以用戶“關系”為基礎,以用戶自生產的“信息”為內容,以裂變式傳播為推動力,形成了社會化的信息發(fā)現(xiàn)、分享與傳播平臺,具有以下四個傳播特性。
1、集聚性。微博進入門檻低,幾乎每個有表達意愿的人都能擁有這一“自媒體”,大量原創(chuàng)內容因此被激發(fā)。這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中心化”結構,突破了信息傳播的壟斷壁壘,成為多元信息的集聚地、多元輿論的發(fā)聲場。
2、交互性。微博將基于社會關系的線下人際傳播與線上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方式整合,形成了多種傳播模式的傳播格局,大大增強了用戶之間的互動性;同時,微博所具有的評論、轉發(fā)、私信等互動功能越來越完備,新浪桌面客戶端的推出,更是為快捷、時效的交互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外,140字的限制,使得單條微博大多短小精悍,不僅降低寫作門檻,更加快了更新速度,這種“短、平、快”的傳播方式,更促進了微博的互動與交流。
3、裂變性。微博最大的特點是賦予每個個體創(chuàng)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同時,這種傳播,不是簡單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線性傳播模式,而是多對多的裂變式傳播,所以傳播數量往往呈幾何級增長。
4、圈群化。不同職業(yè)、興趣、地區(qū)、年齡、身份,相似的話題、組織、人物、個性等,都促使微博使用者自覺聚集到不同的圈群。圈群活躍度越高,凝聚力越強,外擴力也就越強。
微博集聚性、交互性、裂變性、圈群性的傳播特征,再加上相對自由而多元的言論、個性化的定制內容、多媒體融合等內容特征,構成了微博特色和“微力”所在。對公共領域和微博兩者基本特征有了基礎了解,下面,我們就用“公共領域”這一理性溝通語境為研究范式,探討微博對于中國公共領域構建的影響。
一、構建多元話語平臺
微博構建多元話語平臺主要通過賦權與分權兩種途徑實現(xiàn)。前微博時代,信源掌控、媒介渠道壟斷、反饋機制缺失等原因導致民眾知情權得不到滿足、社會表達渠道不暢。社會事件發(fā)生后,民眾往往參與度不足、參與效果十分有限。而信息壁壘的存在,又會進一步深化數字鴻溝、知識鴻溝,導致惡性循環(huán)。網絡和微博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媒體表達渠道的缺失形成了一種補償性的滿足。
微博作為個人表達平臺,給缺少表達渠道的邊緣人群“賦權”,從而大大調動了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微博因此成為公眾表達自我的小喇叭,輿論場從公眾的表達缺席轉變?yōu)椤氨娐曅鷩W”,公眾擁有了表達自我和平等對話的權力。同時,微博大大降低了信息通訊、傳播、儲存成本,節(jié)約了公共領域的交往成本,從而促進了多元話語表達。
微博信息的實時發(fā)布以及交互、裂變式的迅速傳播,大大放大了個人微博的力量,也增加了信息透明度,改變了權威話語壟斷傳播的局面。在微博世界里,不再有中心化的絕對權威,話語權被掌握有價值信息的人分化,這就導致了微博世界權力的分散化和結構的扁平化。從上海大火、宜黃拆遷事件到7·23動車事故,在許多重大輿情事件面,微博成為第一直播現(xiàn)場。事件中心人物,對事件進行“個人現(xiàn)場直播”,對主流話語形成了引導甚至沖擊。微博多元話語平臺已經初具模型,公眾參與度、意見表達的均衡性、社會透明度都得到了提高。
二、“理性交往模式”的試驗場
根據哈貝馬斯的理論,“理性交往模式”(ideal speech situation)必須符合文法上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命題內容上的真理(truth)、人際關系上的正確性(rightness)、說者意向的真誠性 (truthfulness)等四個效度③。根據這一理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微博提供了一個“理性交往模式”的極佳試驗場。
微博匯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行業(yè)、教育背景、年齡、地區(qū)的用戶,集合了大量異質、多元的話語。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場域,要通過理性交往而達成共識,是極為困難的。但協(xié)商能力只能在不斷協(xié)商的實踐中獲得?!敖煌硇浴笔请p維度,只有首先提供積極交往的平臺,促進交往自由,才有可能促進交往理性化。只有在“觀點的公開市場”上,真理才能越辯越明。多元的話語平臺,全方位的互動功能,為交往雙方的交談和相互理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理性交往“可理解性”打下了基礎。微博中,群體公眾就公共事務展開辯論,形成“思想交鋒”,而最終達成共識。這種基于對公共利益關心,而自由辯論產生的多樣化、差異化的共識,最接近“公意”。這種討論而產生公意的過程,就是理性交往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微博是基于用戶關系的社交網絡,為用戶維持自己的“強聯(lián)系”、發(fā)展自己的“弱聯(lián)系”提供了便捷。隨著公共議題的深入討論、互動,個人會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優(yōu)化自己的關系網絡,從而保持“人際關系上的正確性”。
一個理性的交往平臺,需要所有參與者都高度認同的交往法規(guī)來規(guī)范。平臺提供商,新浪公司作為微博管理者,呼吁參與者積極進行著交往規(guī)則的制定。新浪微博在公開征求網友意見的基礎上,于2012年5月8日正式發(fā)布《新浪微博社區(qū)公約(試行)》,并同步發(fā)布《社區(qū)管理規(guī)定(試行)》及《社區(qū)委員會制度(試行)》。雖免不了限制言論自由的嫌疑,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微博理性交往的不斷完善和自我發(fā)展。
三、圍觀實現(xiàn)潛在民主
微博的社會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圍觀的力量,以至于出現(xiàn)“圍觀改變中國”的命題?!皣^”的意義,在于“在場”,在于事件能見度的增加。這也是人們將微博稱為“第三只眼”的原因所在。
1、表態(tài)的簡單化、便捷化
圍觀的行為成本極低,在微博中表現(xiàn)為簡單的關注或者轉發(fā),是一種最低限度的表達。在許多公共事件面前,民眾沉默的原因是多樣的,缺乏表達渠道、不善于表達或者習慣了被支配的社會規(guī)則等等。而圍觀是一種門檻最低的表態(tài)方式,不需要做出過多的改變、過大的努力就能做到。簡單的圍觀,哪怕是一次鼠標的轉發(fā)、一個粉絲量,也能積少成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產生質變,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在“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郭美美事件”等事件中,正是網民的持續(xù)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能量。圍觀創(chuàng)新了民眾的表達方式,讓表達變得簡單便捷,為民主化的表達邁出了第一步。
2、圍觀意味著相互看見的力量,改變民眾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活現(xiàn)狀
而一旦表達了自我,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圍觀,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讓民眾能夠相互看見。圍觀作為一種表達,革命性就在于它將分散在社會各層的人們聚集起來,一方面讓民眾看到了群體的力量,增加了表達的信心和興趣;另一方面也對公權力施加了群體的壓力,促使事件的民主化發(fā)展。圍觀讓民眾第一次獲得了參與權、低調表達權,是民主的一種潛在表達方式。
結語
微博公共領域的建設,雖然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仍然任重而道遠。有人看到了微博的平臺價值、邊緣賦權特征、圍觀意義所在,因而欣喜;有人則看到的是數字鴻溝、注意力危機、理性共識難以達成、以及各種力量的介入而沮喪;還有人認為微博只是一種“塑料媒介”,它會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它不會引起革命性的改變,因而傾向于認為微博是無效的。眾說紛紜,公共領域或許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溝通語境,以此來衡量微博,稍顯不公?!肮差I域,作為一種提供政治合法性基礎的公共交往和公共輿論,它的建構不是獨立的,一方面需要有現(xiàn)代的代議民主制配合,另一方面要有人民主權觀念的預設?!雹苓@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或者平臺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結構、社會意識問題,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每一個新生事物都會帶來它所應有的影響,盡管微博發(fā)展之快令人贊嘆,盡管它似乎與公共領域過從甚密,但它依然只是剛剛出現(xiàn)。為它找到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點,促進自由民主之風,才可能走上公共領域的康莊大道。
【本文是湖北科技學院第五期大學生科研項目《微博構建公共領域困境探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