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末日究竟什么樣?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大洪水。好萊塢大片《2012》曾真實再現(xiàn)了這一場景。當?shù)厍蛏纤猩家獨в谝坏┑臅r候,中國人制造的諾亞方舟最終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將生命、知識和歷史都保存了下來。
電影里的場景如此真實,讓人走出影院依然心有余悸。畢竟,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全球氣候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海嘯以及洪水都不再是危言聳聽。如果真的爆發(fā)了大洪水,我們該怎么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仿照電影中情節(jié)建造一艘“諾亞方舟”。
島船方舟
諾亞方舟這個詞來源于基督教,在《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指示諾亞建造一艘大船,讓其與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過一場世紀大洪水災難。
這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提示,人們完全可以按照這般敘述來設計、建造一艘真正的大船,或者說“島船”。最近,在阿聯(lián)酋阿布扎比豪華游艇展上出現(xiàn)了一種超級水上豪宅——“Wally-Hermès Yachts(WHY)”。WHY集奢侈、個性、簡約、環(huán)保于一身,說白了就是一艘超級船屋,或者叫做島船更合適。它長58米,寬38米,分為上中下3層,大約有近5000平方米,總重2400噸。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座小島聳立于海面上。游艇內部裝修簡潔、大方而又非常高端,完全會讓你的“諾亞方舟之旅”變成一次絕頂享受。打造這艘島船的人,也考慮了環(huán)保問題:游艇盡可能減少煤炭和石油燃料的使用,更多采用了太陽能,游艇頂部安裝有約90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作為能源之一;對于垃圾和廢物的排放,也充分考慮了環(huán)?;厥?,使用智慧型垃圾回收系統(tǒng),將有機和無機垃圾有效區(qū)分、處理及再利用。
或許也只有在諸如阿聯(lián)酋這樣財大氣粗的國家才會出現(xiàn)如此“高調”的諾亞方舟,造價高達1.6億美元。倘若真的來了末日洪水,買票登船將不再是逃難,而變成一次度假享受。
百合方舟
隨著我們審美情趣的提高和對個性化的追逐,現(xiàn)在再建一艘大船似乎是有些落伍了,法國一位著名建筑設計師設計了一艘“未來版諾亞方舟”,起名叫“麗麗派德”?!胞慃惻傻隆蓖庑尾幌袢魏我凰椰F(xiàn)有的巨輪,因為它可不僅僅是一艘船,它更是一座建筑,甚至是一座小型城市,就如同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機器島》中的人工島一般漂浮在海面上,因此設計師也將之戲稱為“漂流城堡”。
“麗麗派德”非常美麗,整體呈圓盤狀,直徑達到1000米。外觀上最大的亮點就是設計了很多流線型建筑,從數(shù)十米到數(shù)百米之間高低不等。因此從空中俯瞰下去,整個“麗麗派德”猶如一朵巨大的百合花盛開在海面上,這些流線型建筑像花瓣一樣。“麗麗派德”在英語中是百合花瓣之意。因此我們不妨稱其為“百合方舟”。
“百合方舟”的這些“花瓣”不僅起著裝飾效果,它們還可以自由組合,聚集或分開,如同家里的拼盤一般,和中央?yún)^(qū)域任意搭配。“百合方舟”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我們看到的大型建筑,下半部分則是一艘大船,浸于海中,可以支撐“甲板”上的城市隨波漂流。
如果你認為在“百合方舟”上的生活會非常乏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剛才我們說過了,“百合方舟”更像是一座微型城市,海上體育館、圓形劇院、醫(yī)院、戶外公園、高爾夫球場一應俱全,如果不是看到周圍無邊無際的大海,你完全無法想像這是在海上。方舟上的辦公樓和商場這些高樓大廈都經過了綠化,建筑物墻體和屋頂全是翠綠翠綠的,上面覆蓋著草坪,并建有空中花園。方舟下半部分,雖然是一艘“船”,但水下部分的外殼采用全透明材料制造而成,就是一個優(yōu)雅的“海底餐廳”,居民能邊進餐邊欣賞海底美景。
作為一座智能生態(tài)島,“百合方舟”基本能夠實現(xiàn)能源的自給自足,通過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提供主要能源。這些全都是綠色可再生能源。還有大量自然海洋浮游生物和植物,吸收分解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棄垃圾,并將之轉換成氧氣和電力。
拱形方舟
如果大水來臨,我們有酒店一般的方舟容身;那么,當大水退卻以后,這些方舟是不是就成了擺設呢?俄羅斯建筑師亞歷山大·雷米佐夫顯然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他設計并建造了一種既可以在海上漂浮也可以在陸地上矗立的“方舟”;而且,它堅固耐用,無論是潮汐海嘯,還是地震塌方,均可安然應對。
這座方舟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海螺,采用特別的拱形承重系統(tǒng)和錨定結構。這一特別結構可以將建筑物主體重量平均分配,即使面對大地震,也能穩(wěn)如泰山。其底部是一個既無角度、又無壁架的“殼蓋”結構,放在水里,也不成問題。該建筑可以建立在各種氣候和地震危險區(qū)。
方舟內部則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通過外置太陽能電池板、風能發(fā)電機和地下室里的熱泵熱水機來提供能源,太陽能、風能和熱能被儲存起來,將來可以轉化為電力。這種拱形設計可以幫助外部的光伏電池保持對應太陽的最佳角度,不僅節(jié)省了建筑材料,而且大大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整個建筑采用特殊的膜制成通透式結構,陽光能夠毫無阻擋地照射到房間中,進一步減小了能源消耗。這種結構也保證了房間內植物的良好生長,反過來,這些植物又改善了房間的空氣質量,甚至還可以為居住者提供食物。
如果災難不幸降臨,這個巨大的“海螺”將變成一個安全獨立的生物圈,絕對是一個非常適宜人們居住的空間。而且,作為應對突發(fā)災難的設計成果,方舟的建造方便快捷,簡單易行,最快可以在幾個月內組裝完畢,所用成本與建造一間節(jié)能房的費用相當。
筒狀方舟
或許,方舟只是個寬泛的概念,因為下面要介紹的怎么看也和“舟”沒有一點關系。
美國科研人員打算“廢物利用”,改造現(xiàn)有海上石油鉆塔,將其按比例縮小,稱之為“柱筒式平臺”。該平臺由一個鋼筋混凝土管組成,在其下部懸掛鎮(zhèn)重物,讓整個平臺能夠穩(wěn)定保持直立姿勢,因此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圓柱在海上直立著。鎮(zhèn)重物不是“秤砣”,而是可以自由調節(jié)的流體,比如空氣或者水,隨時增減,保障平臺升降。
平臺上建有房屋、花園等基本生活設施,能源主要來自于太陽能、風能。按照規(guī)劃,每人大約能享受到30平方米的基本生活空間。因為平臺可以自由升降,所以能夠最大限度減少自身遭受的海浪影響,并幫助平臺更大程度上抵御海浪沖擊。
雖然這一設想最初并不是用作方舟使用;但如果遇到末日災難,看起來也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備選。
“諾亞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且在未來可能會加劇。顯然,當致命威脅真正來臨時,人人自危,因為不是人人都能上得了“諾亞方舟”的。
人類的“諾亞方舟”究竟在哪里?解答這個問題,只能靠我們人類自己。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