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在對傳統(tǒng)語文課堂利弊分析的基礎上,從小學語文教材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對教學的影響、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對教學的影響、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四個方面探討了建構高效語文課堂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斷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從課程到課堂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學實效性有了顯著提高,但是 ,我們的語文教學仍然是耗時最多、師生最累、最難教、各方面輿論詬病最多的學科。
我們語文教學的問題究竟在哪里?我認為我們的常態(tài)語文課堂存在著問題。
一、小學語文課堂高耗低效的情況分析
小學語文課堂是多少年經(jīng)驗的總結、凝聚著很多專家名師的心血,具有很多優(yōu)勢。但無可否認,因為它是語文學習的主渠道,它本身存著一些致命的問題。
1.小學語文課堂沒有分清教材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受中國傳統(tǒng)漢語教學教材與教學內容合一的影響,我們的專家和教師一般不會有意識地區(qū)分教材與教學內容,致使教師們一般認為語文教學就是教教材(課本),雖然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活用教材”和“用教材教”,但包括一些名家在內的課程實施者們,沒有能夠真正把握好教學內容與教材的關系,沒有認清教材文本僅僅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例子。
2.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忽視了語文學科特點。第一、漢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具有圖畫的一些特點。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整體感知比結構分析更為容易。而我們的常態(tài)課堂過早地傾向于結構分析、分類對比,反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效果不佳。
第二、語文學科學習的是語言,是人對生活體驗的口頭或書面表達,學習的過程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在常態(tài)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過多地講解分析文本,忽視了語文離不開生活這一本質特征,把很好的篇章支離破碎地交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還文本于生活實際,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小學語文課堂教材選排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幾十年的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中,國內沒有哪位專家真正有意識地研究過孩子在那個年齡段適合學習那些知識,而更多地是教師(成人)一廂情愿地給學生安排學習內容、選擇教材,結果孩子很不領情,很不喜歡學習那些“應該”學習的知識。
二、建立自主高效語文課堂的方法和途徑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和上述思考,要構建自主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1.根據(jù)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來確定教學內容。依據(jù)《語文課標》語文教學內容應包括: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幫助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切實的完成這些教學內容。
2.根據(jù)小學語文的特點來選編教材。漢語文作為世界上發(fā)展最早的語文之一,既有與其它語文相同的特點,也有與其他語文不同的特點,所以我們在選編教材的時候,一定要研究這些相同與不同,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
?。?)漢語文的基本元素“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型結構與拼音文字不同,從腦認知科學來講,學習漢語與學習拼音文字的語言在認知方式、認知年齡、認知習慣以及認知規(guī)律等方面都應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選編教材時一定要研究漢語獨特的認知規(guī)律。
(2)漢語文與其他語言一樣,是融于以其作為母語的人群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所以我們在選編教材時既要關注語文本身,又要關注語文在人們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的呈現(xiàn),避免就語文來學語文,造成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脫離,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根據(jù)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來確定教學內容。古井勛博士的研究結果是:“默記漢字的能力,一年級學生最強?!甭?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研究表明,“兒童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在二年級”,即8歲左右。過去私塾中的孩子,只要兩三年的功夫就可以認識常用的兩三千字,我們要關注這些規(guī)律,要敢于在小學低年級加大識字量和閱讀量,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自由識字、閱讀上出現(xiàn)滯后,錯過了兒童識字和閱讀的最佳時期。韓興娥老師兩周教一冊書、學生兩三年就學完六年的知識、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能讀各種報刊雜志和中外名著;山東樂陵實驗小學的學生有二年級學生背誦《琵琶行》、六年級學生用文言寫日記。
4.根據(jù)教學內容要求來選擇教學形式。現(xiàn)在語文課堂教學一般有拼音教學、識字教學、說話寫話指導、閱讀教學、習作指導教學、語文實踐活動等形式。我認為這種劃分方式貌似科學,但不能解決每節(jié)課教什么的問題。正如江蘇特級教師薛法根縮感慨的:“搞了教學研究發(fā)現(xiàn),老師不知道叫什么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根據(jù)漢語文的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完善和豐富。建議把課堂教學形式改為拼音教學課、專項學習課、精品賞讀課、綜合實踐課,真正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提高教學實效。
構建自主高效的語文課堂是一個課堂結構再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簡化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以達到高效;還需要打破傳統(tǒng)框架束縛、構建新的模式,以達到高效。在構建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重新審視與修正,俗話說“不破不立”,我相信在我們有志于語文教學研究人士們的共同努力和不斷探索中,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越來越簡約精致。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qū)鐵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