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教育方針的實施,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逐步大眾化。在形勢大好的前景下,注意到另一個群體——“問題大學生”。本文擬從健康、心理健康及“問題大學生”的概念、類型、特征幾方面做一一了解,以引起社會對此群體的關注。
關鍵詞:問題大學生;健康;心理健康
近年來,逐漸成為社會焦點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時在耳邊鳴起,部分學生休學、退學、自殺等反常事件多是心理疾病導致的。對此,2004年國家頒發(fā)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年l6號),2005年教育部、衛(wèi)生部和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頒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
一、“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的基礎上,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必不可少。1989年又提出:健康包括身體、心理、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
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認為:個人心境為最佳狀態(tài)且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同他人不矛盾。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指: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狀態(tài)下,都擁有積極的心理效能感。
本文認為,鑒于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判斷應考慮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應用。在確定心理健康標準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砂选胺e極適應,主動發(fā)展”作為判斷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可將心理健康界定為一種良好而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
二、問題大學生的內涵
我國社會正處于傳統(tǒng)型向現(xiàn)代型的轉型中,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顯著變化,其復雜思想與心理,導致新問題出現(xiàn),便有了“問題大學生”這一校園亞群體。目前,學術界對“問題大學生”概念尚未統(tǒng)一界定。本文在陳述各專家學者觀點之后,對“問題大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首先,從國外相關研究來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是在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上不同于正常人的大學生。Kenneth Shore認為是管理有難度或不配合管理的大學生;萊杰·布羅斯納安認為是指在社會化過程中思維模式、性格、情感意志等顯著偏離常態(tài),學業(yè)成就感差的學生。
其次,從國內相關研究來看,楊懷甫認為問題大學生之所以不被同學、學校、社會所接受,皆因其行為習慣、心理結構和思維模式與傳統(tǒng)觀念相矛盾;武永江認為問題大學生的主觀世界獨特有潛力,對其界定標準應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問題”是暫時的,社會應重新審視,那些“問題”都是人成長中必須經(jīng)歷的;林玉體認為,問題大學生是在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品德思想、情感意志等有問題的學生。
本文認為,問題大學生是指在學校、家庭、社會及自身等不良因素作用下,心理、思想、情感、認知、意志等偏離正軌,有待行為或心理矯正的學生。分類把握,對癥下藥,其社會認知、心理困境、情感意志才能走向正軌,非常態(tài)行為才能向常態(tài)行為轉化,以適應個人和社會發(fā)展。
三、新時期下“問題大學生”的類型
一般意義上,大學生中真正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很少,多是一般的心理困擾,但它對大學生的人生發(fā)展很不利。
1、生活適應困難型
這類問題常見于新生中。進入大學后對眼前的新環(huán)境新生活力不從心,出現(xiàn)憂郁、焦慮、焦躁等狀況,且大學相對獨立的集體生活給依賴父母的學生很大挑戰(zhàn)。
2、學習與事業(yè)問題困難型
具體指:學習動機欠缺、適應性差、學習疲倦等。學習困難分為二部分,一是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而終日苦讀卻不見成效的學生,另一種是認為大學是逃離中學繁重學習任務后解脫,學業(yè)荒廢型的學生。
3、人際關系困難型
多元價值觀時代中,每人待人對事態(tài)度、個性特征不同,以及青春期固有心理,產(chǎn)生了交往障礙。例如:自卑、害羞、多疑、孤僻、嫉妒、低沉、常與人發(fā)生口角等,其后果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極其不利。
4、情感與性心理問題困難型
大學生因性發(fā)育已成熟,對異性的神秘感、恐懼感與渴望感交織在一起,但因青春期教育缺乏,產(chǎn)生各種心理及行為問題。如戀物癖、窺視癖、裸露癖、異裝癖和施虐癖等。
5、 情緒與性格困難型。
它的形成原因與一個人的環(huán)境與成長經(jīng)歷息息相關,表現(xiàn)為怯懦、多疑、抑郁、極端、孤僻、自卑等。如有人覺得儀表不佳,有人覺得能力不行,還有人感覺知識面窄,沒有恰當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
6、心境障礙型
心境上的障礙一般指抑郁癥,它引起的自殺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它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沒愉快感,精力下降,嚴重就會產(chǎn)生自殺意念。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約28.7萬人死于自殺,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大問題。
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