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媽戰(zhàn)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并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蔡美兒用“中國媽媽”指代不同于西方觀念的育兒方式,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zhí)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來的發(fā)展。中西方對此的大討論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教育觀;自由發(fā)展;棍棒教育
去年耶魯大學的法學院教授、美籍華裔移民蔡美兒,以其新著《虎媽戰(zhàn)歌》一舉成名。書中所述對兩個女兒嚴厲的教育,不僅在美國社會掀起對東西方教育思維差異,對自身基礎教育存在問題的大討論,并且在中國也引起了不少家長、學者的關注和討論?!盎尅辈堂纼簰伋龅淖h題,表面看是教育中“過嚴”與“過寬”的問題,深入看卻是家長對孩子的干預是否合理和如何合理的問題,而中西對此的大討論也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中有一種理解社會的方式。這可說是一種“辯證觀”文明,既重“實體”,也講“關系”,認為個體不可能脫離關系而存在,正視個體之間客觀存在的層次性差異。因而,家長干預孩子天經地義。但這種干預的具體成效,卻取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家長自身的素質必須稱職。如果施教者有足夠的知識和技巧,那么其所施加的就是良性干預,必然事半功倍。否則,就只能是壓制和異化的惡性干預,事與愿違。而中國人的面子思想,也使得對于孩子的教育“過嚴”,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不可避免的一個觀念。在中國,大多數(shù)的家長就是為了孩子而活,特別是現(xiàn)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一家人兩口子身子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人都盼著孩子好。在物質上完全滿足的情況下,也對孩子有了更為嚴苛的要求。與美國家長認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經常鼓勵和贊譽相反;中國媽媽認為孩子天生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可以用訓斥甚至威脅的方式對他們施壓。
而美國所屬的西方社會,是一種典型的“實體觀”文明,認為世界是由實體單元構成,關系則由實體派生。反映到社會中就是,認為社會只是平等、獨立、自由的個體的集合,容易忽視個體與群體的辯證關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也反映出了這一點,非常注重個人權益和自由,公平公正,張揚個性。這樣一來,個體的基本權益雖然得到尊重,但也否認了高層次個體對低層次個體指導性干預的合理性。具體到教育中,就是對孩子自主性的夸大而忽略了家長和老師的先知先導作用。這固然可在客觀上避免大人對小孩的惡性干預,但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了良性干預。
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孩子,教育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并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才教育模式。所以,還是歸為俗話,“教育有法,教無定法”。一個孩子一個樣,別人的孩子教育方法只能學習,不能照搬,就“寬嚴”而論,有的孩子當“寬”,有的孩子則當“嚴”,寬嚴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并要把握好寬嚴之間恰當?shù)亩?。而其前提就是,無論寬嚴,都不能扼殺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自由發(fā)展。無論是功課門門拿A,還是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臺表演鋼琴獨奏,“虎媽”的教育,實際上仍然只是一種“應試教育”。只是這樣的考試,不一定發(fā)生在考場。在她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仍然是被培養(yǎng)成了知識的容器、彈琴的技師而已。如果繼續(xù)下去,可以大膽地預測,姐妹倆可能會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但絕對成不了某個方面的大師,也難以享受到更豐富的人生。
可見,中美教育各自“過嚴”與“過寬”的問題,其實不能籠統(tǒng)地看作是對立的兩極,而是有著不同的成因和不同的性質,這也就意味著各有不同的解決路徑。爭議“美國虎媽”的結果,并不是要在中美教育中二選一,而是互為鏡鑒,互補短長。“惡性干預”泛濫和一味地“避免干預”而放任自流,都不是理想教育的歸屬。如果大家最終不是落腳在“良性干預”這個要義上,則她對美國教育無疑將是一種干擾和倒退,對中國教育也是一種誤導和傷害。如果她能讓美國媽媽超越僅僅做到了“避免惡性干預”的現(xiàn)狀而接受良性干預的合法性,能讓中國媽媽明白干預必須以良性為前提,則功莫大焉。
教育涉及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更涉及個人性格稟賦的不同,對于具體的教育方式,無論是“虎媽”還是“兔媽”,借鑒的意義都有限。更重要的,是從“虎媽”在美國和中國社會激起的爭議中,學習到對于教育不斷反思的精神,更廣泛地分析其他國家、民族的長處,更清醒地認識我們教育的缺陷和差距。只有在這樣的思考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的前行、人的前行。
參考文獻:
[1]馮巍.授人以魚 還是授人以漁——中西教育比較[J].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