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分析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革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并結合課堂翻譯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利用功能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革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 分級教學 翻譯教學 功能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201-01
翻譯是功能語言學和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同時也是困擾英語學習者的一個難題。翻譯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如果仍將翻譯對象停留在傳統(tǒng)的脫離語境的單個的句子層面是不夠的。然而要使譯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不是只遵循某個翻譯原則就能達到的。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革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教育部高教司,2007)對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本文立足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實際,以《要求》為指針,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各級學生在英語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以切實提高各級學生翻譯能力的策略。
1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
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的各級學生在英語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受單詞量、語法知識、文化知識等的限制,無法把握原語篇的主要信息;(2)缺乏一定的功能語言學和語篇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如語篇類型、語篇語境、信息結構、主位結構等。因而,在分析英語的句子結構時,常常不能合理地組織譯文信息;翻譯時常常無視目標語篇的文化背景、語法和表達習慣,就象機器翻譯一樣,只是將譯文的信息胡亂堆積。
2 功能語言學對翻譯教學的啟示
功能語言學派認為交際中的語言作為一種意義資源具有組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 即根據(jù)不同的情景語境(context situation), 選擇不同的語篇類型(text type)生成意義;語篇意義的實現(xiàn)是由小句為起點展開的。
語篇的形式和意義是相互依存的;語篇的意義是逐層實現(xiàn)的[2]。功能語言學的“語篇觀”和“層次觀”對翻譯教學有以下兩點啟示。首先,翻譯教學應從語境出發(fā),以語篇為單位展開。其次,在英語翻譯的實際過程中,應遵循逐級翻譯的原則—— 先從語言系統(tǒng)中處于較低層次的語言單位入手,逐層翻譯(詞/短語—句子—段落—語篇)。由每一層次上譯文的質量,逐級保障譯文整體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jù)各專業(yè)、各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向學生輸入英語的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入淺出地向學生滲透功能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繼而根據(jù)不同的語篇類型,逐步對各專業(yè)、各級學生的翻譯實踐分類指導。
3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踐
3.1 課內翻譯教學設計
《大學英語》[3](第三版)課后的漢譯英翻譯習題融合了英語學習者各層次翻譯技能的訓練。教師可以借助教材這一模塊的翻譯內容,將功能語言學的“語篇觀”和“層次觀”滲透到課內翻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分析英語中各級語言單位(短語、句子、段落、篇章)的結構特點及各級成分的功能,盡量尊重原語篇的結構特點。此外,每個單元翻譯模塊的句子類型豐富、難易適中,且均取材于主講課文(TextA)。這省去了教師在翻譯教學之前為學生掃清生詞、語法障礙和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等準備工作。
3.2 課外翻譯教學設計
翻譯能力是英語語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差,主要不是“重閱讀”和“重語法”所致[4],關鍵在于走出了英語課堂的小環(huán)境,沒有強化和鞏固翻譯能力的氛圍。因此,在完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課內“規(guī)定動作”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不同專業(yè)不同級別學生的特點,布置相應的課外翻譯任務。
課外翻譯任務的內容主要有:英語習語漢譯與漢語成語英譯;英詩漢譯與漢詩英譯(詩句的選取應略微高于同級學生的平均水平)。學生在完成課外翻譯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借助BBS、QQ群、E-mail等多種方式及時與教師討論翻譯方案;相應地,教師也可以通過上述網(wǎng)絡平臺了解各專業(yè)各級學生在翻譯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作出反饋并改進翻譯教學模式。對于學能較高的A/B級學生,可以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將課外翻譯方案及相關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以不少于五頁的PPT課件呈現(xiàn)。學生在利用音頻、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媒介呈現(xiàn)本組翻譯方案的過程中,同時鍛煉了對語言材料的整合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并且調動了小組以外的同級學生主動參與英語翻譯活動的興趣。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小組翻譯方案展示之后,教師需要對原文中的關鍵詞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如歷史、習俗、思維模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等)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拓展;還可以組織小組以外的同級學生對于翻譯方案進行民主討論和互評:對于翻譯方案中的不足要及時糾正,避免語用失誤的石化現(xiàn)象;對于翻譯方案中的成功之處則要及時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存續(xù)。
實踐證明,結合各級學生的學能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相應的課內外翻譯活動,能使非英語專業(yè)各級學生的翻譯速度和翻譯質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內翻譯活動使學生明確了翻譯的方法;課外翻譯活動的強化,則使學生在實踐中更準確地把握原語篇信息,循序漸進地提高了翻譯的準確性、邏輯性和連貫性。
4 結語
本文依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分析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革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并結合課堂翻譯教學實踐,探討了利用功能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革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策略。
受授課班級覆蓋面和各專業(yè)各級學生個體差異的限制,目前只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A、B兩級學生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
翻譯教學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基于功能語言學的翻譯教學模式推廣至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其他方面,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修訂版[M].上海: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61.
[3]董亞芬.大學英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5.
[4]胡壯麟.論中國的雙語教育[J].中國外語,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