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示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它使科學知識形象化、抽象理論具體化、零碎知識系統(tǒng)化,使問題化繁為簡,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圖示教學法有眾多優(yōu)點,但不是萬能,有些老師在使用圖示教學實踐中走入誤區(qū),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使用時需要堅持一些原則。
關鍵詞: 圖示教學法 歷史教學 原則
“圖示教學法”即運用圖形、圖像、圖表、符號、文字和色彩揭示學科知識結構,傳遞學科知識信息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簡捷、明朗、形象、生動、好理解、易記憶的優(yōu)點,對中學歷史教學有獨到的功用。但目前在圖示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有的為圖示而圖示,缺乏明確的目的性;有的圖示設計繁雜混亂、不規(guī)范,缺乏科學性和藝術性;有的過于夸大圖示的作用,忽視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圖示教學法走入誤區(qū)等現(xiàn)象,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圖示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揚長避短,使圖示教學法取得最優(yōu)效果呢?我認為需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1.目的性原則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圖示教學法也是如此。在歷史教學中,衡量圖示教學法好與壞的唯一標準是:是否全面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的,是否全面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因此,我們在設計之前,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按照教學目的,有的放矢地進行設計,使圖示教學真正起到把死板的知識形象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紛繁的知識條理化,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記憶、概括、綜合、推理、聯(lián)想等能力,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之中,全面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目前,在圖示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的現(xiàn)象,如:有的只注重知識的結構,而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只注重記憶、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分析、比較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圖示教學效果,因此,堅持目的性原則,是圖示教學達到最優(yōu)效果的前提。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作為圖示所揭示的歷史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必須是正確無誤。這就要求我們對歷史知識要點的概括要精確、恰當,論證的原理要嚴密,形成的概念要準確,因為圖示是由簡單的圖畫、符號、表格、數(shù)字、文字等作為知識信號構成的作為知識信息的各種符號,其形狀、位置、顏色及其變化,體現(xiàn)著歷史事件的性質、矛盾及其運動的方向和趨勢等;符號的多少、長短、大小、粗細,體現(xiàn)著歷史知識內容的多少,矛盾雙方的關系和主次、時間的長短、作用或影響的程度等,作為知識信號的詞語,體現(xiàn)著歷史知識的科學表述,作為知識信號的數(shù)字直接顯示著時間或數(shù)量。因此,圖示設計和運用科學與否,是直接關系到歷史知識的科學性問題。運用圖示教學法必須遵循科學性原則,這是實現(xiàn)圖示教學法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條件。
3.簡明性原則
簡明,即言簡意明?!昂啞笔侵笀D示須把復雜的歷史內容加以高度概括、濃縮化,使其起到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精煉恰當、以簡馭繁的作用?!懊鳌笔侵副硎镜膬热菝靼?、確切。簡明的圖示,能使學生看得明白,記憶扼要,起到畫龍點睛、指點引路的作用。在圖示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教師圖示或失之于過多,或失之于太雜,使整塊黑板像開“雜貨鋪”。這種萬象羅列、雜亂紛呈的圖示,看之眼花繚亂,記之吃力費神,教師不勝其苦,學生不勝其煩,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我們能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對每章節(jié)復雜的、抽象的、潛隱的問題,用概括、凝練的形式展現(xiàn),則可收到“以少勝多”、“簡處求豐”的效果。這既可以減少圖文,豐富內容,又可以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智力都是極其有益的。
4.審美性原則
圖示的設計不是文字和線條符號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的構思,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好的圖示設計應體現(xiàn)審美的原則:融藝術性、科學性、欣賞性于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以形象美的感覺。要顯示這一點,在文字上,要求書寫清楚、整齊、美觀、講究間架結構、氣勢神韻;在結構上,要使相關的符號、文字,在位置上、距離上、粗細大小上盡量對稱、平衡、清晰;在線條上,要使直線、曲線、虛線、實線力求簡潔明晰;在色彩上要做到搭配合理、對比強烈。這樣就能給人以整齊、勻稱、鮮明、突出的感覺,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內容上,把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按照它的運動規(guī)律以簡明的結構編織起來,簡單中包含著復雜的內容。這就是多樣而統(tǒng)一、復雜而簡單的美。圖示因內容不同而形狀各異,雖各具特色,但又具備圖示的特點,這就是和諧美。
5.互補性原則
圖示教學法雖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但并非萬能之法,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圖示教學離不開講、讀、議、練等基本教學方法。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生動具體的講述、描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師生情感交融,這可以把學生的聽覺充分調動起來,使語言的直觀和信號圖示的直觀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圖示教學還要重視地圖、圖片、圖畫、歷史文獻、教具模型、幻燈、音像設備的運用,以克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具體性的特點所帶來的教和學的困難,讓學生產(chǎn)生親近感、具體感。如果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圖示的設計上,而忽視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就會使圖示教學只剩下干巴巴的知識框架,缺乏豐富的知識血肉,只有—條知識的羅列,沒有感人的教育效果,這將影響歷史教學的優(yōu)化效果。
6.參與性原則
教學是教和學的辯證統(tǒng)一,現(xiàn)代教學既要重視教法,又要重視學法,只有教法和學法的最佳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圖示教學尤為如此。因此,教師除了運用圖示法進行教學外,還應指導示范,采用課內示范和課外練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學會并掌握它。有的圖示采取邊“講”邊“圖”的方式去完成;有的圖示可在教師講完后,讓學生自己設計,教師給予修正;有的圖示則用類比、推理,讓學生獨立去作業(yè)。我們不僅要授學生以魚,而且要授學生以漁,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倡導參與性,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才干,這就是圖示教學法運用過程中的關鍵所在。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作為歷史教學的一種輔助方法,圖示教學法脫穎而出,引人注目,教學效果明顯增強。只要我們使用過程中注意堅持以上原則,歷史課堂就會更加精彩,圖示教學法的功用也會更加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