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持續(xù)10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一直是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本文節(jié)選了部分英國與美國幾種主流報刊在過去十年間對“伊戰(zhàn)”報道的標題,總結(jié)出頭韻、擬人、借代等七種運用頻率較高的修辭手段,進而對這些修辭手段在此類報道標題中所起到的作用和達到的效果進行分析,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此類報道標題的風格及準確含義。
關鍵詞:伊拉克戰(zhàn)爭 新聞標題 修辭特色
隨著現(xiàn)在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習慣閱讀新聞標題尋找需要的新聞,這也使得標題作為一篇新聞報道的“眼睛”及“靈魂”的功能更加凸顯。在形式上,“快餐式”的信息消費及“讀題時代”的到來使得消費者對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新聞產(chǎn)品需求日益升高,因此除了新聞標題應具備的精確、簡潔、清晰的原則之外,新穎個性、生動醒目成為了對詞語運用的更高要求。如若標題不夠出彩引人,甚至枯燥乏味,就不能滿足人們的閱讀欲望,網(wǎng)絡新聞與報紙新聞的傳播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傳播這一最高準則決定了當今的新聞標題在詞語運用上要具有與以往標題更為鮮明的語言特色,修辭的運用在這時候就顯得更為重要。
戰(zhàn)爭歷來是傳媒及大眾關注的焦點。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的打響,也引起了其背后一場沒有硝煙的新聞“戰(zhàn)爭”?!耙翍?zhàn)”的起因及合法性,在此不做評判。對“伊戰(zhàn)”的報道成為了十年來各家媒體爭奪眼球的“利器”。這把“利器”想要對本媒體的生存起到作用就要其“鋒芒畢露”,運用修辭格是使英語新聞標題獨樹一幟的好方法。本文主要把英國的《泰晤士報》、《星期六泰晤士報》及美國的《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報刊在此十年間對“伊戰(zhàn)”報道的部分標題作為本文的語料,并總結(jié)出七種在“伊戰(zhàn)”報道中得到精彩運用的修辭手段。
1.頭韻(Alliteration)
音韻修辭是利用了單詞發(fā)音的音響效果創(chuàng)造出來的修辭手法,以此更鮮明地表現(xiàn)語言符號的深層語義。音韻修辭包含了頭韻、元音韻、輔音韻。
頭韻是音韻修辭中重要的一種。頭韻,簡言之,就是在詞的開頭重復相同的元音或輔音,產(chǎn)生音韻優(yōu)美的效果。與其他修辭手段相同之處在于它同樣對語言進行提煉,達到超出語言表層結(jié)構的特殊意境,賦予語言更豐富的內(nèi)涵。頭韻在詩歌、散文等文學語言中被廣泛應用,在廣告、新聞標題等特殊用途英語中也常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
?。?)Was the War Worth It?(Time,March 20,2006)
?。?)If You Want to Win Wars,Send for the National Guard(The Times,March 21,2011)
?。?)Iraq War Marks First Month With No U.S. Military Deaths(New York Times,Sept.1,2011)
以上3個例句中的斜體單詞與相鄰的斜體單詞成頭韻,使得標題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視覺上工整連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例(1)跟例(2)同樣用到三個以“W”開頭的單詞,讀起來非常有節(jié)奏感,又加強了作者的語氣,很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
2.元音韻/腹韻(Assonance)
元音韻或者稱為腹韻,指的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詞的重讀元音音素相同,而末尾的輔音音素則不同。
?。?)B&B Blames Iraq War as Profits Drop(The Times,Aug.09,2003)
?。?)MI6 Chiefs to Give Evidence at Iraq Inquiry(The Times,Nov.17,2009)
在(4)中,僅/?蘅/一音就先后在Profits跟Drop兩個單詞里面連續(xù)出現(xiàn)。Drop的運用要比Decrease或者Cut down更有表現(xiàn)力,在音韻上出現(xiàn)的重疊更好地表達了Bradford & Bingley這家銀行因為伊拉克戰(zhàn)爭而導致的利潤被動下滑。例(5)中/i/在chief,give,evidence中重復出現(xiàn)構成了腹韻。自然的腹韻在標題中的運用使得其音樂性得到了增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增強了標題的表現(xiàn)力。
3.擬人(Personification)
擬人是一種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辭手法,具體說來指的是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借此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生動性,使表現(xiàn)對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并使其特征更為突出感人。
(6)Italy Calls Iraq War“Grave Error”(New York Times,May 19,2006)
?。?)Leaving Iraq, U.S.Fears New Surge of Qaeda Terror(The Sunday Times,Nov.6,2011)
以上兩句的共同點是把兩個國家作為有行為能力及情感的人來描寫,沒有生命的被賦予了生命及相應的活動能力。例(6)意為意大利將伊拉克戰(zhàn)爭稱為“嚴重錯誤”。本句中將沒有生命的Italy化為有生命的有活動能力的人,更能表現(xiàn)出意大利政府對這場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例(7)中同樣將不可能有情感的U.S.化作了有情感的人,賦予了其恐懼的情感,更能鮮活地表達美國對待基地組織恐怖襲擊活動的態(tài)度。
4.借代/轉(zhuǎn)喻(Metonymy)
借代指的是兩件事物雖不相似,卻密切相關,利用兩者不可分離的關系,借此代彼的修辭手法。常用的有用各國首都代表各國或政府及用建筑物名稱代表有關的政府機構。
(8)Five Years on,the Twin Towers Cast Long Shadows over the War Debate(The Times,Sep.11,2006)
?。?)Pentagon Declares End to an Iraq War of Mixed Results(New York Times,Dec.16,2011)
例(8)中用“雙子塔”指代與之密切相關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例(9)中用政府部門的活動場所名稱指代政府部門,也就是用五角大樓指代美國國防部,借代的運用使兩個標題表達形象突出,引人聯(lián)想。
5.對偶(Antithesis)
英語中的antithesis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opposition。美國傳統(tǒng)英語詞典對其定義為,一種將強烈對立的觀點并列于穩(wěn)定、平行的短語或語法結(jié)構中的修辭方法(Houghton Mifflin,P32)。它把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語言單位排列在平行、對稱的結(jié)構里,以求取一種勻稱的形式美和強烈的對照感。秦秀白(2000)認為:“有意識地把意義相對的詞語放在對稱的結(jié)構中,形成對照,便構成對偶?!睂ε加袃蓚€特點:語義上的對照性與結(jié)構上的對稱性。
(10)Iraq War Is Over;the Heartbreak Isn’t(The Times,Dec.15,2011)
?。?1)Iraq Then,Libya Now(New York Times,Mar.4,2011)
例(10),(11)兩則新聞標題在形式上均工整、簡潔、對稱,意義上,is與isn’t,then與now對照鮮明。對偶的使用使得兩則標題凝練概括,題意鮮明,引人眼球。
6.修辭疑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
修辭疑問句作為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在人際交往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講話者借助疑問這一形式表達了對事件強烈的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因此修辭疑問句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陳述,修飾疑問句是為了取得一種修辭上的效果而提出的,實際上相當于陳述句,一般不需要回答,但肯定結(jié)構表否定,否定結(jié)構表肯定。
?。?2)There Was a War?And It Ended?(New York Times,Dec.15,2011)
?。?3)Does it matter if the Iraq war was legal?(The Times,Apr.25,2005)
例(12)借助了疑問句的形式表達強烈的肯定。此篇報道講述的是紐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伊戰(zhàn)”的結(jié)束,紐約市民也如往常,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伊戰(zhàn)”的確發(fā)生了,也的確結(jié)束了。例(13)剛好與例(12)相反,它是借助疑問的形式表達強烈的否定。伊拉克戰(zhàn)爭是否合法沒有關系,有關系的是這場戰(zhàn)爭正在持續(xù),正在給人類帶來傷害。作者用強烈否定的語氣表達對這場正在進行的戰(zhàn)爭的強烈譴責。
7.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通常在漢語中翻譯為移就。所謂“移就”,就是有意識地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描寫乙事物。一般可分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類。從語言的邏輯關系層面上分析,移就似乎有背常規(guī),既不符合邏輯,又不合情理,可是在實際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具有極強的靈活性、表現(xiàn)力和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從修辭功能來看,移就是在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中改變詞語搭配關系的一種臨時遷就,是詞語搭配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從語言邏輯上看,好像不合規(guī)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卻能賦予一個詞語以新的意義,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4)Anxious Turning Point for Kurds in Iraq(New York Times Jan.4,2012)
?。?5)U.S.Marks End to 9-Year War,Leaving an Uncertain Iraq(New York Times,Dec.16,2011)
“Anxious”焦慮不安本來用來形容人的心情,此處用anxious修飾轉(zhuǎn)折點,從語言邏輯的層面上看似不合理,此處將轉(zhuǎn)折點的描寫和心理描寫融為一體,使語句顯得簡潔生動、深刻有力,更清晰地表達出生在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的焦慮心情。同樣在例(15)中“uncertain”本用于描述人們對某件事情或狀況的不確定,而此處用它修飾伊拉克,將伊拉克明天的不確定性與人們對待伊拉克明天走向何方?jīng)]有把握的心情描述得淋漓盡致。
除了上述7種主要的修辭手法外,此類報道標題中還運用了比喻、雙關、反語、委婉語等修辭手法。修辭的運用使得此類新聞標題的表現(xiàn)形式異彩紛呈。了解標題中修辭特征,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閱讀新聞報道,而且能提高語言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秦秀白.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10-215.
?。?]Houghton Mifflin.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Fourth Edition.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Company,2000:32.
[3]李娜.新聞英語標題的特點及翻譯淺析[J].中國西部科技,2007(8):95-97.
?。?]李玲.英語新聞標題的修辭特點[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26):188-189.
?。?]梁洪浩,伍于誠.怎樣閱讀英文報紙[Z].
?。?]張舒平.新聞英語入門[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黃任.關于英語修辭學的應用和研究[J].外語研究,1998(3).
[8]袁曉寧.翻譯與英語修辭[J].《中國科技翻譯》,2006(4).
[9]錢士寬.新聞標題中的修辭運用[J].閱讀與寫作,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