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經過實踐認為,只有在全面落實“3+x”構建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重點通過三個“有效”的途徑,即“有效提問”、“有效小組”組建、“有效練習”設計,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準確表述、全面歸納數學概念,靈活應用數學定理,讓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 有效提問 有效小組 有效練習
課堂教學作為師生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和提高各種技能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構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是每位數學教師理應思考、探索的重要課題。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機器,而應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和課堂的主人。在新課標理念下,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時間、空間、學習過程都還給學生。教師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評價一堂數學課是否高效,關鍵要看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認知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
一、通過“有效提問”,激發(fā)學生興趣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通過問題解決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效提問不僅把問題解決作為一種數學活動,而且把它落實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嘗試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數學知識、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同步增長的目的。
有效提問指的是教師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考慮學生的認知程序,循序地發(fā)問。這種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提問,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并理解掌握結論的教學過程,必將提高課堂效率。
有效提問必須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指向十分清楚、明確,既能疏導學生思維的障礙,解決疑難,更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確切的,即使是發(fā)散性問題,其答案也應該有個大概的范圍,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要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
?。ㄒ唬┌盐諏W生學習的起點。教師在提問設計上,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把握學習起點的基礎上,提出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不至于出現因提問簡單,使學生不感興趣;或因提問過難,使學生信心受抑等現象。學習的起點主要有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學習的邏輯起點是指按照教材學習的進度,應該具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的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識基礎。一般來說,學生的現實起點往往高于學生的邏輯起點。又由于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各不相同,個體又有差異,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也就各不相同。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提問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有資料表明,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短暫時間去思考問題,并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其他學生回答,其結果會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信心,思維受到抑制,達不到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后,要學會使用等待技巧。一方面,提問后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后,也應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補充或修改他的回答,使他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以此來樹立學習的信心,滿足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
?。ㄈ╆P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課堂提問不是目標,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課堂提問必須注意“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解決問題”、“數學思考”等目標的融合,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好的提問設計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地提問,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比如利用中學生具有好奇心、質疑求知欲望這一心理特點,以疑激欲,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萌發(fā)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曲題直問,比較提問,逆向提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技巧,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開展多角度思維,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新個性。
二、組建“有效小組”,擴大展示交流
?。ㄒ唬┬〗M劃分應遵循“同質結對、異質編組、組間平行”的基本編組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編組。在分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高低、心理素質等因素,讓不同特點、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組合,盡量做到每個小組的水平接近。
(二)選聘組長的標準主要有三點:一是組織管理能力強,二是責任心強。即態(tài)度積極,率先垂范,學習習慣好,學習能力強,樂于助人,組織能力強,集體榮譽感強,能維持本組的學習紀律,起到組織、管理、檢查作用。學習小組長要團結同學,幫助同學,打造積極向上的小組學習團隊。組織好每節(jié)課的課堂自學、討論、展示和評價。建立起針對每個小組成員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果的評價制度。每周總結一次,公布一次。小組長的權力很大,每周都進行一次組內評比。監(jiān)督并落實班級班規(guī)的遵守情況。
?。ㄈW習小組的調整。如果小組之間積分差距拉大了,老師就進行宏觀調整,保證每個組的實力差不多,有競爭力。小組一定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有組牌,有組訓,以便增強團隊凝聚力。
(四)學習小組成員的分工。在分組學習中既要防止個別優(yōu)等生“唯我獨尊”,不給其他同學發(fā)言的機會,又要防止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趁機偷懶,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車”。首先,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到分組學習的特點和優(yōu)越性,認識到溝通、交流對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性,支持他人,傾聽意見,互動交流,協同完成任務,達到共同提高和發(fā)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學會互相尊重,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但同時也有傾聽別人觀點的義務。其次,要指導每個小組進行明確的分工,使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從制度上保證全員參與。最后,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組長和教師要有意識地限制優(yōu)秀學生發(fā)言的次數,同時激勵學困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另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將小組成員是否全面參與合作學習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以促進全體學生參與合作學習。
分組時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原則,切記隨意。同時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展開討論,對各組討論的結果給予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知道正確與錯誤,并作出糾正。
三、設計“有效練習”,力求當堂達標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形成和發(fā)展數學認知結構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在實際的教學中時常出現學生“一看就懂,一說就會,一做就錯,一放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