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語文科》(以下簡稱《考試說明》)的“命題指導思想”部分有如下表述:“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貼近現(xiàn)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著力引導考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有利于實施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有利于推進中學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這提醒我們,越是到了高三復習階段,越要關(guān)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注重學生實踐操作、引導學生課堂參與,越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語文復習。
事實上,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針對學生知識面狹窄、懂得的知識少的現(xiàn)象,選擇了講解這一教學方式,即講授與某一知識點有關(guān)的全部內(nèi)容,讓學生在了解了有關(guān)內(nèi)容之后,再進行實戰(zhàn)訓練,進行反饋講解。他們認為,學生在此知識點方面掌握得較為全面(從內(nèi)容的掌握到方法的掌握),做起題目效果就好。殊不知,“枯燥乏味的教學,學生的情緒低落,大腦就處于抑制狀態(tài),思維只能被動地被老師所牽制”,“當教師講解時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同時教師的講解易化了教學內(nèi)容,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梢娊處熢谶x擇講解時,雖然節(jié)約了時間,雖然學生掌握與了解了與某一知識點有關(guān)的較為全面的知識,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當然最終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有些教師認為,在高三之前,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解題方法的積累;到了高三復習時,教師的講是次要的,學生只需做題;學生通過做題提高解題速度,提高解題的準確性。以練代講,無形中就形成了“題海戰(zhàn)術(shù)”,其實,題海戰(zhàn)術(shù)的弊端是眾所周知的,其中之一就是高投入,低產(chǎn)出。
由此看來,高三復習時,既不能一味地講解,又不能一味地做題,最好的辦法是講做學結(jié)合,即“教學做合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強調(diào)學生的做、學,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要關(guān)注學生的做、學,這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漸掌握運用文字的思維。”“應該繼續(xù)關(guān)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边@與本文開頭引用的《考試說明》中提出的要求相吻合。
在高三語文復習時,教師要很好地做到“教學做合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以學生的“做”為紐帶,那么如何做到使學生在做中學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教的內(nèi)容。在高考要求的知識點中,有些知識點的掌握在于學生平時的點滴積累,是不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或者花專門的時間復習的。比如,語音、名句、成語、仿句文言文實詞虛詞等這幾個考點,只需在平時每天的課前課后花幾分鐘,“積土成山”,而對于現(xiàn)代文閱讀——尤其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鑒賞、作文寫作等幾個考點應是高考復習的重點,要花很多時間。
其次,教師要明確教的目的。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在教的過程中更多的要讓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為參加考試,不是看考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關(guān)鍵看他考試的結(jié)果如何。所以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吸收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在做題時,預演時能運用知識,而且在經(jīng)過時間、環(huán)境的考驗之后,依然能微笑地運用知識,展現(xiàn)能力。能有這樣收獲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能有這樣收獲的教,才是真正的教。比如,詩歌鑒賞,讓學生從題材入手,把握每一類題材的主題特點,進而尋找所寫內(nèi)容與主題的關(guān)系,所選意象與情感表達的關(guān)系,等等,這樣,無論高考的詩歌選材如何變化,學生掌握了解題方法技巧,都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再次,教師要明確教的時間。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币馑季褪牵逃龑W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能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有疑惑處、錯誤處、不懂處、想知道處教,這才是教得關(guān)鍵,教得恰到好處,才是抓住了教的時機。例如,一篇作文寫下來,有的同學得60分,有的同學可能得45分,學生就產(chǎn)生了疑惑,這時,老師與學生探討兩篇作文的優(yōu)劣,學生的記憶尤為深刻,觸動很大。
最后,教師要明確教的方法??鬃诱f:“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贝藶槌烧Z“舉一反三”的由來。意思是,教給學生一個東西,他卻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便不再教他了。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讓學生觸類旁通。要讓學生做到觸類旁通,我們就要做到對學生進行適時、適量的訓練,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深化理解,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只有教師明確了教的內(nèi)容、目的、時間、方法,方為真正的教,方為把握了教學的真諦。否則,師生花了大量時間進行高考復習,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做起題來吃苦受罪,考試成績卻只能令人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