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是用于證明持有人身份的證件,古已有之。最早的身份證是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發(fā)明的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fā)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
隋朝時期,朝廷發(fā)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為官員們頒發(fā)的“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幾何、出門享受何種待遇等,比隋朝僅有姓名的“魚符”要完整的多。唐太宗還為五品以上的官員另備有盛放“魚符”的袋子,稱為“魚袋”。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shù)摹褒敺?,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
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身份證,一般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1984年前寫作“身分證”。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并且開始頒發(fā)第一代居民身份證。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fā)內(nèi)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第二代身份證表面采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shù),使用個人彩色照片,而且內(nèi)置了數(shù)字芯片,采用了數(shù)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機器讀取。我國不滿16歲的公民可以采取自愿的原則申請領(lǐng)取第二代身份證。
我國第二代身份證分為5年、10年、20年、長期四種。公民身份號碼是特征組合碼,共18位。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六位數(shù)字地址碼,八位數(shù)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shù)字順序碼,一位數(shù)字校驗碼。
身份證作為證明持有人身份的證件,應當是很嚴謹很嚴肅的,是精心設計、精心制作的,但卻仍有細心之人在二代身份證上指出了四處錯誤:一是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樣,而另一面則印有“居民身份證”五個大字。“公民”與“居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法律概念;二是“公民身份號碼”表達不妥善,因為“身份”不具有數(shù)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證”才能被編成一個個號碼;三是用“出生”來指某年某月某日,也屬于不規(guī)范?!俺錾卑顺錾嘏c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體的生日就只能寫明是“出生日”;四是持有長期有效身份證的人,其“有效期限”標注為從某年某月某日到“長期”,“長期”是一個過程,不是臨界點,沒有“到長期”一說。而這四處錯誤均屬邏輯混亂,概念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