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興都庫什山??!你是雄獅和山鷹的祖國!赫爾曼德和阿姆河之父!風暴和洪水從你這里誕生!你是亞洲群山之冠!普什圖民族的家園!”
阿富汗國土大部分都是高原和山地,占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四,是名副其實的山之國。這首贊頌興都庫什山的詩歌,將阿富汗人民對“母親山”的愛表露無遺。從國家版圖上看,阿富汗就像是一柄飄搖的樹葉,夾在中亞、南亞與西亞的交會處,葉柄就是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相連的瓦罕走廊。發(fā)源于“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向西南逶迤而行,像葉片的主脈一樣將阿富汗六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分為兩半。高大雄偉的興都庫什山常年積雪,在中國古籍上被稱為“大雪山”,山上流下的雪水補給著阿富汗的河流和溪水,世世代代哺育著阿富汗人民。
自古以來,阿富汗所在地區(qū)不僅是歐亞大陸各民族之間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也是亞洲北部游牧民族南下征服印度次大陸和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定居部落的必經(jīng)之地。但是阿富汗人民勤勞勇敢,有著堅強不屈的意志力,任何外來入侵者都未能長期征服過這一民族。在古代,阿富汗人民趕走了多批外來者,其中有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厭噠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在近代,阿富汗人民同英國進行了三次反殖民主義戰(zhàn)爭,贏得了政治獨立;在當代,阿富汗人民以堅強的意志打敗了蘇聯(lián)侵略軍。阿富汗人民富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因而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盡管他們遭受了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但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到愁容,只有些許凝重。我曾接觸過一些阿富汗政府派遣來中國學習的青年,從他們的言語中找不到絲毫對戰(zhàn)爭的懼怕,他們積極樂觀,相比和平國家的同齡人,他們多了幾分堅強和成熟。
公元前一世紀,阿富汗就成了羅馬帝國、埃及、中國、印度等國進行文化交往的“十字路口”。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從此阿富汗北部成為古代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和中轉(zhuǎn)站。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南線,就是從中國新疆通過帕米爾高原進入阿富汗,再到達古代波斯(今伊朗)和歐洲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使得阿富汗成為了一個擁有二十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阿富汗現(xiàn)在人口約有三千一百九十多萬,主要由普什圖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烏茲別克族等組成,其中普什圖族是阿富汗的第一大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阿富汗社會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以部族為主體,部族首領(lǐng)在地方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統(tǒng)轄一切事務(wù),各部落各自為政。對于大多數(shù)阿富汗人來說,國家是一個抽象而遙遠的概念,而種族、部落和家族才是具體的和最值得效忠的。其中普什圖族保存有當今世界最大的部落群體,每個部落都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自成體系,封閉性是其突出特點。
也許你會想,這么一個硝煙彌漫、封閉落后的國家哪里有美可言呢?阿富汗的美是平淡的,蘊藏在她的民族文化之中,蘊藏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她的美只有了解她的人才看得到,只有深愛她的人才感受得到。拋開戰(zhàn)爭,讓我們來認識一個炊煙中的阿富汗吧。
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阿富汗百分之九十八的民眾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信眾屬哈乃斐遜尼派。全國各地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圣徒陵墓,每到特定的日子去圣陵朝拜是民間的風俗。阿富汗的伊斯蘭教信徒認為,成群結(jié)隊地前往圣徒的圣地朝拜,能夠祈求真主賜福。馬扎里#8226;沙里夫是阿富汗北部的中心城市,該名稱的達里語意思是“圣陵城”,因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的陵墓坐落在這里而得名。據(jù)傳說,阿里于661年在庫法遇刺身亡后,其追隨者按照阿里的生前意愿,把他的遺體捆綁在一頭白色母駱駝的背上,聽任駱駝為他選擇安葬的地點。這頭馱著阿里遺體的白駱駝最終在巴爾赫城以東二十公里的地方倒下。十六世紀,帖木兒王朝的蘇丹#8226;侯賽因#8226;米爾扎下令在這里為阿里修建一座陵園。陵園的主體建筑是一座黃藍色相間的四方形殿堂。中央是一個藍色的圓形穹頂;墻體裝飾著琉璃瓷磚,四面墻上都有巨大的拱門圖案。陵墓頂部的兩側(cè)矗立著兩座用彩磚砌造的圓柱尖塔。正面拱形門的上方雕刻著《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墳冢設(shè)在圣殿中央大廳內(nèi)。陵墓建筑巍峨宏偉,裝飾精美,體現(xiàn)了帖木兒時期的建筑風格,是當時最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后來以圣陵為中心形成了馬扎里#8226;沙里夫城,是阿富汗第四大城市。
每逢伊斯蘭教歷新年,來自阿富汗全國各地的穆斯林群眾都要在阿里陵園的庭院里舉行“豎旗”和祭祀活動,其規(guī)模比首都喀布爾的還要大?;顒拥闹行膬?nèi)容是“豎旗”。在一根長約十米的木桿頂端掛上一面綠色旗子,上寫著《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四條粗繩系于頂端,眾人從四個方向握住大繩,協(xié)調(diào)用力,把木桿從水平位置上豎立起來。重要的是木桿豎起的過程要平穩(wěn),平穩(wěn)則預示來年諸事順利,否則不吉利。旗桿豎起之后,為了表示敬意,虔誠的穆斯林群眾爭先恐后去觸摸它,祈禱來年好運。第一個觸到旗桿
馬扎里#8226;沙里夫清真寺
的人有著特殊的榮耀。豎起的旗子要保留四十天,期間有成千上萬的教徒前來瞻仰、朝拜。許多體弱多病者或殘疾人也到這里用手撫摩旗桿,以期收到神奇的醫(yī)療效果。阿里陵墓的院子里養(yǎng)著數(shù)千只白鴿。阿富汗人認為,每七只鴿子中就有一只身上附著一個靈魂。因此當他們前來朝拜時,都要向鴿子投食,以求得到“善果”,如果有誰打死一只附著靈魂的鴿子,他就會在夢中經(jīng)常見到“靈魂”。
說起阿富汗人的風俗,婚禮應(yīng)當是獨具特色的了。首先,在婚禮之前男方要向女方交彩禮(議親之后,定親之后或結(jié)婚前幾天都行),彩禮的內(nèi)容和數(shù)額要經(jīng)過雙方艱苦的討價還價才能確定下來,包括現(xiàn)金、大米、小麥、牛、羊、油、茶葉、糖等。為了結(jié)婚,窮人家的新郎可能要傾家蕩產(chǎn)才行。婚前一夜,新娘梳妝打扮,新郎通宵娛樂。婚禮當天,男方派迎親隊伍,抬著花轎,一路上鳴槍、奏樂、跳阿丹舞。然后分開男女來賓舉行儀式?;ㄞI到后,新郎和新娘面前擺放一本《古蘭經(jīng)》和一面鏡子。雙方先看《古蘭經(jīng)》,后看鏡子,即新郎和新娘第一次見面要在鏡子里互相對視,這叫做“擦鏡子儀式”。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和他們最近的親人還會用從花瓣中提取的染料把手和腳染成紅色,以示歡樂,叫做“染紅手儀式”。
阿富汗人的飲食習慣與大多數(shù)穆斯林類似,主食之一是橢圓形的馕,有時中間加放韭菜、土豆或罌粟子粒??敬箫灥耐猎钤诘叵拢箫炠N在土灶的內(nèi)壁上烤熟。還有手抓飯,當?shù)厝朔Q之為“樸勞”。做法是,在蒸大米飯時加入從肥羊尾巴的脂肪中提煉出來的黃油,在飯的中央埋入一些煮熟了的肉。吃的時候一律使用右手,把飯捏成小團,用拇指沿著并攏的四指推入口內(nèi)。抓飯的配菜多為蔬菜,如菠菜、土豆、豌豆、茄子、胡蘿卜、青蘿卜、南瓜等,也可加入一些肉。通常以西紅柿墊底,酸乳酪也能做配菜,或有時干脆直接摻和在米飯里?!皧W夏克”是阿富汗式的水餃,呈小三角形;“婆朗尼”是阿富汗式的春卷,呈扁平的扇形,用羊油煎熟食用。這兩種食品都用韭菜做餡,通常當做小吃或作為即興食物招待客人。
阿富汗人非常喜歡喝茶,可以說是“無茶不歡”。喝茶已成為阿富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時要喝茶,吃飯要喝茶,招待客人茶水更是必不可少。而且像中國廣東人一樣也把吃早點叫“喝茶”。他們習慣于喝加糖的紅茶,近年來,飲綠茶也逐漸流行起來。
相傳阿富汗第一任國王亞馬把公歷3月21日指定為新年,官方也把這一天定為“農(nóng)民節(jié)”。新年是阿富汗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屆時全國放假一天,官方要舉行慶?;顒?,首都要組織萬人慶祝集會。人們穿上漂亮的新衣,舉行各種民間游藝活動,如摔跤、藤條斗皮盾牌、跳阿丹舞、斗雞、斗羊、賽駱駝等。街上一些地方,人們圍成一圈,進行“斗雞蛋”游戲,即用煮熟并涂上紅顏色的雞蛋互相碰撞,破者為敗。農(nóng)民要進行牛、羊等家畜評比,優(yōu)勝者受獎賞。在郊外,肩扛鐵鍬和樹苗的農(nóng)民舉行植樹儀式。家庭主婦們要用葡萄干、杏干、核桃仁、沙棗、杏仁、無花果和阿月渾子等七種干果煮“七寶湯”。關(guān)于新年,民間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關(guān)于“阿久扎克”的故事。阿久扎克是個相貌丑陋的老太婆,每年除夕都要從天上降臨人間一次。著陸之后便在山谷之中游蕩。如果她向左方跌落在小溪之中,預示著新的一年將要干旱;如果她向右方跌落,新的一年將要雨水過多。如果恰巧新年這一天下小雨,據(jù)說這是阿久扎克在洗頭,會給春耕生產(chǎn)帶來好兆頭。
阿丹舞是阿富汗廣為流行的民族舞蹈,實際上主要是普什圖族集體舞。舞蹈者一般為十至二十人,多則上百人,站成圓圈形。二三人擊鼓、唱歌或演奏嗩吶、笛子一類樂器。舞蹈時,小伙子們和著樂隊的節(jié)拍,猛烈地甩動烏黑的齊肩長發(fā),時而原地旋轉(zhuǎn),時而手拉著手,隨著隊形忽慢忽快地前后移動,有時也和著音樂的節(jié)奏,響亮地拍手,口中發(fā)出“嗬!嗬!”的喊聲或者放聲歌唱,盡情抒發(fā)心中的愉悅。阿丹舞動作粗獷奔放,剛勁有力,節(jié)奏明快,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通常是在歡樂的場合或大型露天集會上表演助興,烘托氣氛。往往可以連續(xù)不停地跳上一兩個小時,舞蹈節(jié)奏的快慢隨著鼓聲的高低和速度的緩急而反復地變換。由于宗教的影響和阿富汗婦女地位的低下,男女青年不能同場舞蹈。女青年舞蹈時,風格同男青年迥然不同,其動作輕柔舒緩,更不能甩動頭部,她們不在公共場合表演阿丹舞,舞蹈時須戴頭巾。
你可曾見過這樣的情景:初春時節(jié),偌大的香橙園中橙花開滿枝頭,橙樹下或站、或坐的詩人們恣意抒發(fā)胸臆,飲茶對詩。這不是某部古裝電視劇中的片段,而是阿富汗楠格哈爾省一年一度的“香橙花賽詩會”。楠格哈爾等東方各省盛產(chǎn)橙子,二十世紀初,埃米爾#8226;哈比布拉#8226;汗在賈拉拉巴德市郊建立了幾座果園,栽的多為橙子樹。六十年代在當?shù)氐膰鵂I農(nóng)場上又增加了一批種植柑橘的果園。同時,政府的新聞和文化部做出決定,每年3月底4月初橙子花盛開季節(jié),在當?shù)嘏e行傳統(tǒng)的野餐和賽詩會。來自全國的文人、詩人,以及當?shù)厝罕娋奂惶?,賦詩對歌,展現(xiàn)自己的藝術(shù)才華。但是后來政府權(quán)力的更替使得社會風氣越來越保守,戰(zhàn)亂使得文化教育停滯不前,這一盛會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的生命力。
歡笑吧,驕傲吧,自豪吧,讓波濤洶涌起來
向著青年人,彈起新的四弦琴曲調(diào)吧
讓我用對你的愛,譜寫新的篇章
驕傲吧,阿富汗已經(jīng)開始了新的青春
在每一個思想和觀念中,都蘊藏著新的革命
戰(zhàn)爭不會打垮這個勇敢的民族,強權(quán)無法磨滅阿富汗人民爭取自由的堅強意志。就像興都庫什山頂終年不化的積雪一樣,阿富汗人民對祖國的愛、保衛(wèi)祖國的堅定信心亙古不變。
“我是美麗的星斗,清晨從東方升起。像一顆美人痣,在空中閃耀。目視人間一切,向萬物發(fā)出微笑?!闭邕@首普什圖語詩歌所唱的一樣,阿富汗,這個總是與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國家,在阿富汗人民的心中,永遠是那顆最美的星斗。當硝煙散去,這顆被掩蓋的星斗終會向世人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