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書畫愛好者,對當下的書畫評論有所關注。
我發(fā)現,有一種觀點經常出現于評論中:書畫界為社會的浮華浮躁氣帶壞了,為金錢而藝術,充斥銅臭氣。這樣的評價以偏概全,有失公允,姑且不論。讓我困惑的是,類似的語言,屢屢出現在為某一藝術家個體唱贊歌的評論文章中,似乎成了一個寫作套路,那就是貶一個模糊的整體來抬升某一具體的人。
此類評論讀得多了,我越來越困惑:既然此一個他是“清醒”的,彼一個他是耐得住寂寞的,第三個他是不為銅臭所染的,第四個他是清氣沛然、獨抒性靈的……那么書畫界的浮躁氣、銅臭味到底從何而來?
有批評的聲音認為,當今文藝無批評了。所謂文藝評論,只剩下表揚與自我表揚。如此說法是否公允、實事求是,也姑且不論。讓我困惑的是,那些表揚的技法因何如此單調,如此缺乏個性。諸如什么大氣象、大境界,什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法古而不泥古,等等,套路、格式,堪比科舉考試的八股要求。
我是行外人,卻聽說,當年魯迅先生曾很愿意給一本叫《河南》的刊物寫稿,因為那本雜志可以及時兌現稿酬;我還聽說,白石老人的畫,曾是要用來換白菜的,因為一幅再高妙的作品,也不能直接吃下肚子充饑。由此可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總是要與市場見面的。但評論的路線一路單調、套路,云山霧罩下去,恐怕連“表揚與自我表揚”都難以為繼了,遑論文藝批評。
借貴刊寶地,我想吁請那些書畫評論家們,先自我沉靜下來,好好讀點有關書畫理論的典章,古人的、今人的,中國的、外國的,打下一個好根底。然后,拿出心力和時間,把自己要評論的書家、畫家讀通、讀透,真正把握了其藝術風格、藝術特色,再下筆不遲。表揚,也是需要高超的技法的。要做一個有良知的批評家,還要加上對市場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