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3年開始,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實行計劃生育,絕大多數育齡夫婦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只生一個孩子,將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1975-2010年間,有超過1000萬獨生子女在2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有2000萬名父親和母親,在中老年時期失去唯一的孩子,成為孤立無助的失獨老人?!鞍装l(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背后,凸顯的是更加現實的養(yǎng)老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養(yǎng)兒防老”,當這部分人漸漸年老體衰,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卻老無所依,精神亦無處寄托,他們的晚年該于何處安置?
近年來,關于80后的話題不少,主要原因是他們開始成年,逐步走上社會舞臺,而由于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我國執(zhí)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后誕生的第一代人,身上帶有獨生子女特有的性格,在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明顯的代際特征。然而,也正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80后”打破了中國沿襲數千年的多子女家庭結構,集祖輩、父輩的寵愛于一身。隨著時光流逝,父輩年華老去,作為獨生子女成年后面對的養(yǎng)老壓力也是空前的。而一旦獨生子女意外亡故,其父母必然面臨無人養(yǎng)老的孤單境地。
據調查,1975-2010年,我國有超過1000萬獨生子女在2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有2000萬名父親和母親,到老年期成為孤立無助的失獨老人。
關注失獨老人,政府在行動
近日,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失獨家庭是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當參照政府供養(yǎng)“三無”老人、農村“五?!崩先说恼?,由政府為失獨家庭提供充分的保障,以解決他們的養(yǎng)老問題。為了幫扶失獨老人,我國一些城市和省份,比如北京、重慶、武漢、陜西等多省市針對失獨老人養(yǎng)老所存在的難處,已經陸續(xù)出臺相關措施,在政策、經濟和情感多個層面,加大對失獨者的關注和幫扶,力圖解決他們面臨的生活和心理難題。
北京——住養(yǎng)老院擬無需擔保
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失獨父母的人數近8000人。失獨老人如果想入住養(yǎng)老機構,無子女做擔保是他們難以逾越的一條政策門檻。
為了保障無擔保老人的養(yǎng)老需求,市民政局正在研究修改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合同文本,其中入住養(yǎng)老機構須擔保人的條款將有望做大幅改動。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的初步想法是,通過對無擔保老人和養(yǎng)老機構的責任進行細化和明確,使無擔保老人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雙方的風險降至最低,最終取消擔保人這一準入門檻。
重慶——提高特別扶助金,加強精神慰藉
針對社會關心的失獨家庭生活問題,重慶市人口計生委副主任王衛(wèi)表示,家庭中凡母親年滿49周歲,經申報審批后,父母均可每人每年領取3120元特別扶助金。若雙方離異,則需父母均年滿49周歲。
此外,重慶市人口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通過整合財政、稅務捐款及企業(yè)用款,設立生育關懷特別基金,不僅針對失獨家庭,而且對計劃生育問題家庭,也給予一定的幫助?,F有針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專項資金共計3000多萬元。
除了經濟上的幫扶,重慶還建立了真情聯誼會,并在幾年前由北碚區(qū)開始試點,通過聯誼會將失獨家庭組織在一起,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
武漢——失獨老人可享免費居家養(yǎng)老服務
今年,武漢市老齡辦、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出臺惠老新政:從8月24日起至9月10日,凡符合武漢市戶籍,夫妻一方年滿60周歲以上、獨生子女傷殘或死亡且生活困難(獨生子女傷殘是指殘疾等級在一、二級的,生活困難是指老人月人均收入中心城區(qū)1100元以下、遠城區(qū)900元以下)的老人,均可到戶籍所在地的社區(qū)(村)申報免費享受居家養(yǎng)老護理服務。申報時需攜帶戶口簿、身份證、獨生子女殘疾證、特扶證的原件和復印件以及街道計生部門的證明。
申報獲市老齡辦審批同意后,符合條件的老人可從申報之日起免費享受每天1個小時的居家養(yǎng)老護理服務。護理服務主要方式為上門服務,主要內容是洗衣、買菜做飯、打掃衛(wèi)生、購物、陪同尋醫(yī)看病、讀書讀報、談心聊天等。
陜西——失獨家庭可獲一次性補助2~3萬
據統(tǒng)計,陜西省目前有失獨家庭4500戶,其中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失獨家庭夫婦有4010人,所以,省政府把解決失獨家庭面臨的實際困難作為今年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之一。陜西省人口計生委出臺了《關于建立完善失獨家庭養(yǎng)老扶助制度意見》,從10月1日起,陜西省60周歲以上的失獨家庭夫婦,扶助金農村每人每月提高到800元,城鎮(zhèn)每人每月提高到1000元。
此次出臺的新制度,從陜西省當前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的實際出發(fā),作出了新的規(guī)定。即在獨生子女家庭失去子女時,根據當地生活消費水平給予一次性補助。
對農村家庭,一次性補助2萬元,其中精神慰藉費和生活補助費各1萬元;對城鎮(zhèn)家庭一次性補助3萬元,其中精神慰藉費1萬元、生活補助費2萬元。所需經費,按隸屬關系由同級財政承擔。
事實上,扶助失獨家庭的政府行動可追溯到10年前。2001年底頒布的《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明確規(guī)定:獨生子女發(fā)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yǎng)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2007年8月,中國正式出臺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也稱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并在全國10個省市試點。試點的主要內容是對獨生子女傷、病、殘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yǎng)子女的夫妻,滿49周歲后,按規(guī)定條件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復為止。現在對失獨老人養(yǎng)老問題,民政部又推出可參照“三無”老人,各地政府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適合當地的新政策。
不過,盡管我國政府對失獨老人的扶助政策在不斷調整、細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失獨家庭所面臨的困難,但是從總體上看仍然有諸多問題待解。
失獨老人面臨的5大困局
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群體出現是中國計劃生育的結果,30余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為中國減少了人口爆炸的風險。從宏觀視角分析,獨生子女家庭少生的人口確實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資源環(huán)境效益,有利于國家的全局和長遠利益;但從微觀視角分析,獨生子女家庭不僅沒有出現以往輿論宣傳中所描述的那種美好狀態(tài),而且當唯一的子女出現意外傷殘或死亡,這種“潛在的風險”就無情地轉化為“現實的存在”,給這些家庭帶來尤為突出的痛苦,使之陷入困境。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第一批已進入晚年的獨生子女父母,他們的再生育功能已基本喪失,生存能力也逐漸減退,在這種情況下,獨生子女一旦傷殘或者死亡,對父母的打擊精神上幾乎是毀滅性的,同時在經濟上缺乏支撐,在養(yǎng)老上也存在著許多挑戰(zhàn)。
養(yǎng)老困局之一:住不進去的養(yǎng)老院
采訪對象:蘇女士夫婦,65歲,大學教授
心聲:失獨老人進養(yǎng)老院、住院無需子女簽字
已近古稀之年的蘇教授原有一獨生女兒茵茵,大學畢業(yè)后獲得了到美國碩博連讀的機會。 7年前,茵茵博士畢業(yè)參加工作剛三個月,因車禍不幸去世。原先很開朗的蘇教授夫婦,由于這一打擊,一下子變得沉默少語,郁郁寡歡。特別是每次見到同事小孩的時候,蘇教授夫婦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茵茵,心里備覺難過。
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大,蘇教授夫婦開始考慮養(yǎng)老問題。由于無人照料,他們想入住養(yǎng)老院,但養(yǎng)老院需要兒女的親筆簽字?!拔覀儾慌滤?,但我們怕老??!以后不管是住養(yǎng)老院,還是進醫(yī)院辦理住院手續(xù),都需要子女簽字,我們該何去何從?”蘇教授的丈夫韋先生,這樣對記者傾訴道。
無論是民辦還是公辦的養(yǎng)老院,在老年人入住時,都需要與養(yǎng)老機構簽訂一份入住協議,其中有條款明確規(guī)定,老年人需要有擔保人簽字才可以入住。因為老年人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突然生病需要家屬簽字才能治療,或是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存在長期拖延繳費的現象。設立擔保人既是考慮老人的需求,同時也是保障養(yǎng)老機構的權益。在實際操作中,簽字的擔保人一般是直系親屬,如果沒有直系親屬,則需所在街道或工作單位提供的相關證明。
顯而易見,當失獨父母住院治療時,無子女簽字也成了這些老人的“攔路虎”。但是現在大部分社區(qū)或原單位,都無承擔這項職責的專門部門。據了解,重慶市計生委就曾對此做過一些嘗試,卻面臨困境。比如,養(yǎng)老、社區(qū)服務歸民政部門管,醫(yī)保歸衛(wèi)生部門管,而住房則歸國土部門管,計生委無法單方面出臺一項政策,涵蓋失獨者的多方面需求,均需政府其他部門的配合與支持。當然,這一問題在全國范圍都存在。
對策:政府部門協作 降低進養(yǎng)老院門檻?在我國一些城市,例如北京已經開始考慮對失獨老人放寬進養(yǎng)老院的政策,擬取消進養(yǎng)老院需要子女擔保這一門檻。當然這一政策的制定,需要計生委、民政部、衛(wèi)生部等相關部門聯合起來,共同協作才能實施。如果這一措施在全國實行,對廣大失獨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福音。
《快樂養(yǎng)生》建議:居家養(yǎng)老或可為新選擇 部分失獨老人雖然沒有子女,但通常有收入,經濟能力較強,基本上不用擔心養(yǎng)老錢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在于有錢難以購買到合適的養(yǎng)老服務。對于這部分人,居家養(yǎng)老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既可以在家養(yǎng)老,還有相應資質的生活照料員、護理人員、健康管理師、營養(yǎng)師、康復理療師、心理咨詢師為居家老人服務;并配置相應的康復設備、運動器械、娛樂室、老年課堂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的娛樂方式,充實老年生活。
養(yǎng)老困局之二:經濟困難,無力養(yǎng)老
采訪對象:陳大爺,65歲,農民
心聲:希望政府加大對經濟困難失獨老人的扶持力度
陳大爺是廣西陸川縣人,唯一的兒子陳斌,32歲時身患急病不幸去世。陳斌去世時,陳大爺年紀還不是很大,還可以外出打工,所以日子還能勉強過得去,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陳大爺已經覺察到自己的身體每況愈 下。在與記者交談的時候,陳大爺說出了他心頭上的擔憂:“現在,我一年比一年老了,根本不能外出打工,真不知道我今后依靠誰?希望政府能加大對我們這些人的扶持力度,要不然我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混一天算一天了。”
有人說,現在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養(yǎng)老基本沒問題了。然而那些在農村的失獨父母,微薄的養(yǎng)老金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保障?許多失獨老人,特別是像陳大爺的這種情況,到了老年無收入來源,無力養(yǎng)老,更不可能進入養(yǎng)老院。
由于中國養(yǎng)老金的替代率(養(yǎng)老金與退休前收入之比)較低,退休之后引起的老年貧困現象越發(fā)突出,而失獨老人完全沒有來自兒女的贍養(yǎng)金,來自于生活資金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在農村,失獨父母的養(yǎng)老困境更加突出。
對策: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上,國家相關部門可考慮立法,適當提高對失獨老人的救扶金,讓他們老去的時候得到物質上的保障。國家人口計生委也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對計劃生育家庭的養(yǎng)老扶助。比如獎勵扶助制度,還有其他方面的養(yǎng)老補貼,在新農合、新農保當中,都盡政府的努力,為計劃生育家庭提供一些幫助。失獨家庭作為計劃生育家庭中的特殊群體,應該更加突出。
《快樂養(yǎng)生》建議:為獨生子女家庭辦理保險 為減輕獨生子女死亡和傷殘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可以由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資,為獨生子女戶辦理養(yǎng)老保險、健康平安保險,一旦獨生子女因意外發(fā)生傷殘、死亡事故,可以獲得賠償。另外,農村失獨父母就醫(yī)時,醫(yī)院可免收掛號費;治療費、住院費、檢查費也相應減免。
養(yǎng)老困局之三:精神折磨,無所寄托
采訪對象:趙女士,50歲,政府工作人員
心聲: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我們
趙女士及其丈夫是某縣政府的工作人員,他們兩人都是晚婚晚育,趙女士直到40歲才生下獨生兒子常晶。中年得子,喜出望外,對兒子的那份寵愛可想而知。然而,兒子6歲的時候,不慎從13樓窗臺上掉下……
兒子去世后,趙女士丈夫性情大變,總是埋怨趙女士害死了兒子,并開始對她不理不睬的,兩人最終離婚。離婚之后,趙女士感到心灰意冷,覺得活著毫無意義,“作為一名母親,我已經死了,在埋葬兒子的同時,我也死了。可是作為一個失獨者,我還活著,我還無可奈何地活著,絕望地活著……”
相對于物質上的扶助,精神上的關心對失獨家庭更加重要和迫切。對于失獨老人來說,最直接、最大的沖擊就是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心理專家蘇朝霞說:“我認為中國人喪子后的心理障礙可能更嚴重。國外多是丁克家庭或兩三個孩子,他們從年輕時就建立起‘不指望孩子’的理念。孩子成年以后,父母多選擇各自居住生活,因此心理依賴程度低?!笔オ毶优笤S多老人會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由于缺乏心理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他們往往很長時間走不出來。一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社會功能受損,遠離人群,害怕與人接觸,任何細小的情節(jié)都可能引發(fā)其痛苦回憶。
對策:專業(yè)人士應加強對這部分人關注?失去獨生子女的創(chuàng)傷使得幾乎所有的失獨父母都到了需要心理治療人員專業(yè)介入的程度。但當前,盡管新聞媒體等對失獨者的關注較多,學術界對這部分人的關注仍然較少,這方面專門研究不多,在這個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和機構很少,極少有失獨父母能夠得到這樣的專業(yè)治療。心理學加強這一空白的研究,為失獨父母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有著重大的意義。
《快樂養(yǎng)生》建議:全社會營造關愛的環(huán)境 除了親人、朋友和同事這些身邊人對失獨老人的關心,全社會還應加大對該群體的關注,比如媒體方面可以設置專門的欄目和版面來介紹該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和各方面的需求;社會上也要提供一些實際的服務,如動員大學生等志愿者、義工和社工專業(yè)的學生走進失獨家庭,并長期建立情感聯系;對于有些父母已經去世的志愿者,如果雙方有意愿具備條件的,可以組建新的家庭關系,其戶口、工作和財產等有關問題,按家庭關系辦理;通過這些方式,為失獨老人重建一個心靈家園。
養(yǎng)老困局之四:老來無人陪伴
采訪對象:江女士 52歲 公務員
心聲:希望政府允許生二胎
江女士和她丈夫都在公安局工作,13年前,他們的兒子遭遇車禍去世。江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滿懷傷感地說:“我們都已不再年輕,當我們老去的時候,身邊連個陪伴的人都沒有。即使有志愿者,也終究不是自己的親生子?。 ?br/> 江女士表示,“雖然到了我這個年齡,也不可能再生個孩子了,但是為了避免別人重蹈自己的覆轍,我還是要提出來,希望政府允許生第二胎。”
“失獨”意味著“絕后”,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不再有生育能力的家庭來說,他們已經沒有重新再來的可能,其痛苦絕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而這一切局面的形成,除了極少數人不愿意多生外,大多都是為了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而做出的犧牲。如果我國不果斷地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每對夫妻繼續(xù)只生1個小孩,萬一出現意外導致小孩突然死亡,這樣的悲劇就會繼續(xù)上演。
對策:逐步放開再生育審批?以前的獨生子女政策,現在看起來并不是太科學,實際上,希望自己有兒有女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從歷史來說,中國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從現實來看,世界各國也都是這樣。
有調查顯示,25~35歲的人群當中有七成人都愿意生二胎,但是現在除了雙方獨生子女家庭允許生第二胎,對其他家庭這個政策還未放寬。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葉廷芳等29名委員聯名提交提案,認為經過多年實踐,獨生子女政策負面影響日益凸顯。要求我國盡快停止獨生子女條例,恢復原先的“一個不少,兩個正好”方針,就可大大地減少“失獨問題”的比例,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基于此,政府可以考慮根據各地人口發(fā)展情況,在穩(wěn)定較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考慮將來人口和社會發(fā)展,逐步放開再生育審批。
養(yǎng)老困局之五:失獨扶助政策“一刀切”不夠人性化
采訪對象:王女士,50歲,中學老師
心聲:失獨扶助政策細化,對再生育的失獨家庭希望有支持政策
王女士是中學老師,5年前,王女士的獨生子蔣剛在高考完的那個晚上,與幾個朋友到一家KTV喝酒唱歌,期間與一幫青年發(fā)生摩擦,互相之間打了起來,打斗中蔣剛被人用啤酒瓶狠狠地敲了幾下腦袋,鮮血直流,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面對兒子的突然離去,這對夫婦悲傷不已。當時,以他們的年齡(45歲),還未達到可以領取政府扶助金的標準,于是他們想再生育一個孩子,以后也有人養(yǎng)老送終。但是由于當年響應國家倡導的計劃生育政策,王老師做了絕育手術,無奈之下,只有在朋友的介紹下嘗試采用試管育嬰的辦法,歷經多次試驗,他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小孩,而且是一對龍鳳胎。
老年突獲龍鳳胎,無疑是一件特大的喜事,但為了這次試管育嬰,他們已經耗費了10幾萬元的費用,幾乎把自己幾十年的積蓄都花光了?!拔艺娴牟桓蚁?,隨著自己年齡的不斷增大,身體肯定一年不如一年,以后還有能力繼續(xù)撫養(yǎng)這對龍鳳胎嗎?等我們老了,或者不在人世的時候,我們的小孩還這么小,我們的積蓄也所剩無幾,他們應該怎樣生活???”王老師不無擔心地說道。
國家及各地陸續(xù)出臺的扶助政策中,均設置了年齡條件。比如女性49周歲節(jié)育期,或男性60周歲喪失勞動能力期。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分法也有不妥,對一個48歲就無法生育的婦女,或者60歲前就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他們該怎么辦?何況,年齡介于40~60歲間的失獨人群,占相當大比例。
另外,失獨扶助條例還存在不夠透明、不夠細化的現象。對失獨家庭補助的標準也不統(tǒng)一,財政支持力度不強,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可依據,各地方政府補助的隨意性很大,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對策:特殊人群,特事特辦?對于那些還未到達法定領取救扶金,而又沒有生育能力的失獨父母,計生和民政可建立協調機制,為失獨家庭搭建依法收養(yǎng)子女平臺,鼓勵失獨家庭收養(yǎng)、領養(yǎng)、過繼子女,并在辦理相關手續(xù)時提供方便;對于那些還有生育能力的失獨家庭,凡是有再生育意愿的,計劃生育部門對其再生育申請應特事特辦,免費提供再生育所需的各項技術服務。
編后 完整意義上的養(yǎng)老概念包括經濟支撐、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國家加大扶助力度,也只能局限于經濟層面的資助。我們也希望,除了政府、社會人士的幫助,親人朋友的關心,失獨父母更應該從主觀上接受孩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從悲觀的情緒走出來,做一些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積極變化的事情,讓自己的晚年變得有意義起來,讓“安度晚年”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