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很多中老年人的青少年時代,沒有電視或者電視很少,更沒有互聯網,看電影是他們最喜歡、最主要的娛樂活動。青年人談戀愛,最常去的地方,除了公園就是電影院。三四十年前,一張電影票一兩塊錢,甚至幾毛錢,家境較差的人,月入幾十塊,一個月也看得起一兩場電影。
如今,電影似乎揖別“大眾”,向貴族化發(fā)展了,這主要反映在票價昂貴上。調查發(fā)現,我國電影票價比美國高15倍——有意思的是,美國人均收入卻是咱們的十nUibT5i2ZCTNnKJ7hpyihQ==多倍。咱們看場電影,少則三四十元,多則上百元。雖說大家掙錢比三四十年前多,但是一位月入1000元的民工看兩三場電影,就別吃飯了。
腰包不太鼓的百姓,可以不去大劇院欣賞芭蕾、交響樂,卻總想看看熱鬧而易懂的電影。雖說可以在家看碟片或者上網看影視劇,但是誰都知道,只有在影院里,才是真“看電影”:那空間,那氛圍,那效果,尤其是自然百態(tài)奇觀和金戈鐵馬、硝煙彌漫的壯闊戰(zhàn)爭場面,必須在影院里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可不是家中或網吧里一方小小熒屏所能復制得了的。
電影票貴,據說是由于制片成本高,影片質量高,放映場租高。好吧,就算這“三高”屬實,一定要用高票價來代償嗎?如果把票價減半,薄利多銷,如此一來,放映方仍會大賺?,F在的癥結是,在同等經濟效益下,放映方寧可提高票價只服務于少數人,也不肯降低票價讓更多平民百姓受益。把“大眾電影”變成“小眾欣賞”,這就有一個為誰服務的問題——難道放映廳里稀稀落落坐幾個花高價看電影的觀眾,才能顯得電影院高檔、高雅?
電影是一種文化產品,有著巨大的文化傳播力、滲透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應該大力發(fā)展。2011年我國生產故事片500多部,全國城市銀幕達9000多塊,這么多電影和銀幕,為什么不為更多人服務,讓更廣泛的受眾得到健康的娛樂和身心的陶冶呢?2011年全國電影總票房130億元,如果把票價放低一些,將更多百姓吸引到影院來,那票房只會有增無減。電影票房滿滿,反過來又可為進一步發(fā)展電影事業(yè)打下堅實基礎。所以,即使只算經濟賬,電影也不該實行高票價;考慮到社會效益,就更不該用高票價把廣大受眾拒之電影院門外。
金錢遮眾眼,電影無前途。只有把“大眾電影”還給大眾,電影才有巨大的發(fā)展動力而前途無量。
(邱寶珊薦自2012年1月6日《諷刺與幽默》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