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凱魯亞特小說《在路上》里有這樣一段話:“……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給什么人,怎么走呢?”
這是對每一代年輕人的提問。“在路上”三個字,已經(jīng)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義,它吸引著無數(shù)人上路,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追逐精神自由飛揚的符號。
2012年《在路上》被改編成電影,電影《在路上》雖然保留了大量書中的人物和對白,卻也大刀闊斧刪減了一些段落,也因此脫離了長篇小說的格式,重點保留在主角幾人之間的友誼、情感以及混亂迷茫的青春。令青春的坎坷和彷徨,更加富于畫面感。
老牌經(jīng)典電影《羅馬假日》自不必說了,有些導(dǎo)演喜歡把故事永遠(yuǎn)放在路上,例如巖井俊二,無論是《情書》還是《夢旅人》,都算不上是公路電影,但不安定感令人覺得,故事的主角們總是飄蕩在旅途之中,相反,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說的是一個在路上尋找的故事,但畫面的溫暖與清新,卻讓人覺得如在家中,心境恬然。
憤怒的《末路狂花》則表達(dá)了這樣的張力:這部公路電影在時間與空間兩重維度上都充滿了速度感,荒沙漫起時所見的世界,如粗糙得失真的膠片。正因如此,多年以后,當(dāng)兇猛的Lady Gaga和碧昂絲拍攝《Telephone》MV的時候,也依然選擇了再次模仿這部電影以求致敬。
在旅行電影的評價里,有一種聲音是“最好的旅途是不歸路,最純粹的出走是一去就不回頭”。翻拍自意大利導(dǎo)演托納多雷電影的新版《天倫之旅》,選擇講述“老硬漢”在路上的故事,其實更多的人選擇相信:老又有什么不好?兒女有自己的路,他們必須自己去走,去經(jīng)歷,去承受,去幸福或者悲傷,然后長大。
《在路上》
簡介:改編自同名原著小說,小說創(chuàng)作于1957年,表現(xiàn)了戰(zhàn)后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被視為“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主要寫“我”同一個狂熱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亞蒂以及其他幾個朋友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
《末路狂花》
簡介:希爾瑪是家庭主婦,路易斯是餐廳女招待。兩位極其普通的女人想趁周末之際,出外旅行散心。誰知希爾瑪在一家鄉(xiāng)村酒吧險遭強(qiáng)奸,幸虧路易斯即時趕到予以制止。由于對方出言不遜,希爾瑪一時沖動,槍殺了該男子。一個不經(jīng)意的過失,把兩人推上了逃亡的道路。
《天倫之旅》
簡介:年邁的弗蘭克曾是給電線涂保護(hù)層的工人,他的工作保護(hù)了電線不受外界的侵蝕。對于自己的四個孩子,弗蘭克同樣是百般呵護(hù),可是在妻子去世的8個月時間里,他發(fā)覺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遠(yuǎn)。弗蘭克不顧醫(yī)生的告誡,獨自踏上了拜訪四個孩子的旅程。
《夢旅人》
簡介:可可掐死孿生妹妹后被父母送進(jìn)了精神病院,在這個“特殊”的地方,用一身黑烏鴉毛扮天使的她結(jié)識了卷毛和小悟,三人成為好友。得到一本由一位好心牧師所送的《圣經(jīng)》后,卷毛認(rèn)定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三人再次爬上醫(yī)院的圍墻,結(jié)伴去等世界末日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