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十六年版《簡陽縣志》中收錄了比較豐富的方言資料,共有湖廣話、廣東話、江西話、福建話、湖南話五種語料,還用湖廣話對其他方言進行譯注。根據(jù)其語音、詞匯、語法特點分析,湖廣話屬于簡陽境內(nèi)的西南官話,廣東話和福建話都屬于客家方言,江西話屬于贛方言,湖南話屬于湘方言。這些材料印證了明末清初時四川移民的復(fù)雜來源,反映出多種南方方言在簡陽縣并存的局面與簡陽話的優(yōu)勢地位,可以作為移民史的印證與補充。
【關(guān)鍵詞】簡陽縣志;方言資料;史料價值;印證移民史
簡陽,歷史上曾稱為簡州。簡州建置,始于隋仁壽三年(603年),終于清朝。民國二年,簡州改名為簡陽縣。清朝以降,簡陽曾多次編修志。簡陽州縣志有乾隆版、咸豐版、光緒版、民國六年版、民國十六年版和民國二十年版多個版本。民國十六年版《簡陽縣志》為林志茂等修,汪金相、胡忠閥等編纂,民國十六年丁卯四川官印刷局代印。原本為線裝書,較難查找,其影印本流傳較廣。
民國十六年《簡陽縣志》影印本卷二十二禮俗篇方言部分收錄了湖廣話、廣東話、江西話、福建話、湖南話在天時、地理、人事、器物方面的基本用詞及少數(shù)日常生活用語。大體按照義類列出不同方言詞條。在“湖廣”條目下有768個詞語;在“廣東”條目下有177個詞語;在“江西”條目下有20個詞語;在“福建”條目下有15個詞語;在“湖南”條目下有7個詞語。這表明,遲至1927年,簡陽境內(nèi)還有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與簡陽官話并存的情況。這些方言資料是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在語言上的反映,既跟移民史相印證,又可作為移民史的補充。
印證“湖廣填四川”運動中四川移民的復(fù)雜來源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廣人曾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入川。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其主要范圍是當(dāng)時的湖廣省,波及江西、廣東、福建等省。眾多移民匯聚,使得當(dāng)時的四川形成了五方雜處的局面。嘉慶九年(1804年),楊燮的《錦城竹枝詞》寫道:“大姨嫁陜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xiàn)無十世老成都?!边@首詩反映的就是“湖廣填四川”后成都出現(xiàn)各省籍移民大融會的情形。宣統(tǒng)年間出版的《成都通覽》記載當(dāng)時成都人的籍貫情況也很復(fù)雜:湖廣籍占25%,河南、山東籍占5%,云貴籍占15%,江西籍占15%,安徽籍占5%,廣東籍占5%,廣西籍占5%,福建、山西、甘肅籍占5%。省會城市如此,四川其他縣市人口的省籍大體也是如此。
在新土地上雜處的移民,為了便于稱呼和區(qū)別,便以各自的省籍相稱。歷經(jīng)300年后,“湖廣人”、“廣東人”這兩個稱呼仍留存在四川客家方ja3b7/5cr7LDCEkPEwF+gg==言島內(nèi)外,“湖廣話”和“廣東話”是與“湖廣人”、“廣東人”相應(yīng)的概念:湖廣人說的話被稱為湖廣話,廣東人說的話則被稱為廣東話?!逗嗞柨h志》的方言材料表明,1927年的簡陽縣,還存有廣東話、江西話、福建話、湖南話與湖廣話多種方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四川移民的多元化,所屬省籍的復(fù)雜性。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湖廣、湖南兩個概念。“湖廣”作為一個省的名稱,源自元代湖廣行省的建置,其轄境主體在今湖北、湖南兩省地;明承元制,設(shè)湖廣行中書省,后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清沿襲元、明舊制,設(shè)湖廣行省,轄境為湖南、湖北二省范圍;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為左布政司和右布政司,康熙六年(1667年)左司改為湖北,右司改為湖南。[1]湖南、湖北同時從湖廣分出,為何不稱湖北、湖南而把湖廣跟湖南兩個時間上有先后的省名并稱呢?這很可能是由于民間沿襲舊稱[1]的原因,還可能是由于之前入川的湖廣人主要是湖北人,湖廣人便成了湖北人的代名詞的原因。從四川官話的形成可以證明湖北人在四川的人口優(yōu)勢。崔榮昌說:“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把以湖北話為代表的官話方言傳播到四川,從而形成了以湖北話為基礎(chǔ)的四川話……”[2]
反映了多種南方方言在簡陽縣并存的局面
縣志中的湖廣話屬于四川官話方言,具體指的是簡陽話。由于湖北移民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其所帶來的湖北話也就相應(yīng)地取得四川官話方言形成的基礎(chǔ)地位與主導(dǎo)地位。[2]民國十六年時簡陽的湖廣話,在經(jīng)過了至少200余年的演變發(fā)展后,已成為四川官話方言在簡陽的變體。從方言材料看,縣志中所列舉的詞條,不少出自李實的《蜀語》,并且大多數(shù)說法在今簡陽和四川各地官話中仍然存在,這進一步說明縣志中記錄的“湖廣話”無疑就是四川官話方言。
縣志原文在“湖廣”條目下有768個詞條(見表1),其中包括少數(shù)句子,下舉例說明,對少數(shù)的生僻字用下標(biāo)或拼音字母進行了注釋。
縣志中的廣東話和福建話都是客家方言。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閩粵贛邊有相當(dāng)一部分客家移民入川,四川各地尚存的客家方言是客家移民入川的見證??h志中所列的廣東話和福建話材料與我們所了解到的客家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是一致的,其中注音資料所顯示的廣東話讀音跟今天的洛帶客家話語音相近。洛帶在1976年才劃歸成都,之前屬簡陽所轄,很可能縣志中所反映的廣東話就是洛帶客家話??h志中廣東話收177條詞語,下舉例說明。
■
表2
福建話只有15條,從把“他”說“佢”、“明天”說“天光”①,“在”讀如“彩”,“會”讀如“費”,“唔曾”等詞匯、語音和語法特點看,跟福建客家話有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因此當(dāng)屬于客家話。如:
■
表3
縣志中的江西話是贛方言。所收錄的“江西話”詞語,從“同鄉(xiāng)舊誼皆曰老表”和“魚”的讀音以及“■飯冒”“■■哪”②等說法看來屬于贛方言無疑。從方言學(xué)的角度證明,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中,江西省內(nèi)不只客家人移民入川,還有操贛語的江西人移民入川。一共20條。如:
■
表4
縣志中的湖南話是湘方言。玩,湘語作“嗨”,讀為hāi,“什么”今在衡陽方言中說“嗎咯”[3],從“玩”的說法以及“讀書”和“竹子”的讀音來看,也符合湘語語音特點。
■
表5
反映了簡陽話的優(yōu)勢地位
縣志中的湖廣話即為四川官話的簡陽話已如上文所證??h志中的廣東話、福建話、江西話、湖南話都用簡陽話注音和釋義,注音方法包括讀若、直音、反切注音幾種。可以按照簡陽話語音來讀。
如廣東話第3條:午曰晝晝上聲?!皶儭弊值穆曊{(diào)本是去聲,注音“晝上聲”,表明應(yīng)讀如簡陽話zou的上聲,即讀為zou3,注音很準(zhǔn)確。
廣東話第4條:晚曰夜夜讀若雅。用讀若法注出廣東客家話“夜”字的音,即“夜”(廣東話)=雅(簡陽話),注音很準(zhǔn)確。
除個別入聲字之外,廣東話的陰陽上去四聲都用簡陽話即書中所言的湖廣話注音。為什么可以這樣注音呢?原來二者陰陽上去存在著很整齊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陰平,廣東客家話跟簡陽話讀法相同;
陽平,廣東客家話讀如簡陽話去聲;
上聲,廣東客家話讀如簡陽話陽平;
去聲,廣東客家話讀如簡陽話上聲。
用簡陽話給其他方言注音和釋義,人們通過簡陽話便能夠了解其他方言材料的意義和讀音,這說明簡陽話在當(dāng)時是通行的方言,在簡陽境內(nèi)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其他方言則是少數(shù)人通曉的方言,處于弱勢地位。
各方言不同的地位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狀況和境遇,研究簡陽方言不能不以此縣志中的方言材料作為參照,就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這個材料還可以作為研究方言發(fā)展演變、消亡的一個案例來加以利用。
注 釋:
①天宮即天光,今福建武平把明天叫“天光日”,長汀、寧化叫“天光”。
②屬于贛語區(qū)的茶陵、修水、安義幾個方言點把“把飯吃了”都說成“把飯喫呱”,見李如龍,張雙慶.客贛方言調(diào)查報告[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1992:441.
參考文獻:
[1]陳世松.大變遷:“湖廣填四川”影響解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崔榮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1).
[3]李永明.衡陽方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蘭玉英為成都信息工程學(xué)院文化藝術(shù)學(xué)院教授;康亮芳為四川民族學(xué)院英語系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