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甘肅省定西專區(qū)下轄各縣饑荒蔓延,定西專區(qū)緊急成立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孤兒1200多名。
在那個非常時期,福利院的兩扇大木門敞開著,一個個孤兒被驢馱人擔送到這里。有的娃娃小,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福利院的老師于是在入院登記冊上匆忙寫下“張送來”、“李送來”、“黨收容”等名字。
在很多孤兒的記憶中,1960年就像一個分水嶺:死亡、離散和新生,都發(fā)生在這一年。
半個多世紀之后,當年的很多孤兒依然把那段往事埋藏在心底,不愿吐露,有些孤兒則故意隱去了那段身世。作家楊顯惠先后走訪了150多個孤兒,卻坦言自己并不能完全了解他們的心靈。2004年,楊顯惠創(chuàng)作的小說《定西孤兒院紀事》開始在《上海文藝》連載,在讀者當中引起很大轟動。
2011年,本刊記者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先后走訪了楊顯惠和幾位定西孤兒。經(jīng)歷過大饑荒的定西農(nóng)民如今大多都有兩三年的存糧?!坝行┘彝サ拇婕Z,顆粒不收吃10年的都有?!边@是當年的孤兒們做夢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歷史不能忘記,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正如楊顯惠所說,“我們的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和進步,我們過上了前所未有的溫飽生活,為了這溫飽的生活,我們的前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無數(shù)人的生命和眼淚。我們不該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