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斑斕、各擅風(fēng)流的中華瓷器史上,宋代陶瓷始終是一座難以逾越的文化與藝術(shù)巔峰。提起宋瓷,我們言必稱汝、哥、官、定、鈞五大名窯。然而由于自元末明初以來就存在的“官哥不分”疑團,以及諸多文獻典籍中涉及的著名窯口無法確定具體位置,再加上傳世品數(shù)量上的稀少和標本的缺失,究竟是宋代五大名窯還是五大名瓷?在文博界至今仍存在著多種爭論。疑問一直縈繞在筆者心間,難以濾清根源,幾為一塊心病。
近日,筆者有幸在古都洛陽盛世典藏古陶瓷鑒賞會上拜會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深專家、年屆80的趙青云老師。趙老在中原古陶瓷考古界閱歷豐富、鑒識非凡,考古科班畢業(yè)后便一直從事中原眾多窯口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在宋代古陶瓷的鑒定方面被業(yè)界稱為“汝鈞瓷第一人”。筆者將“官哥不分”的疑問請教趙老,趙老古道熱腸,欣然講解,同時拿出幾件兩宋名瓷標本器,從多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官哥不分”的歷史淵源和鑒識要點。
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的劃分并不全面“十窯一珍”才能代表兩宋瓷業(yè)的鼎盛輝煌
“官哥汝定鈞,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窯中,官窯被排在首位,這是因為官窯由皇家官府直接營建。但首先值得懷疑的便是“官窯”的稱謂,除了“官哥不分”以外,還有“官汝不分”的困境,研究人員到今天沒有發(fā)現(xiàn)汝窯的窯址。而且把汝窯定名為“官汝窯”。這不由得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官窯”這個“官”字是指某獨立的窯名叫“官窯”,還是泛指為官家生產(chǎn)瓷品的都叫“官窯”。如果是前者,有獨立的窯名叫“官窯”,那五大名窯是并存的,如果是后者,無論是汝、鈞、定,都可以加個“官”字來稱呼,那么五大名窯可能只應(yīng)稱四大名窯了。
所幸還有標本器物講述五大名窯的歷史,趙老拿出一件經(jīng)其多方鑒定的帶有“汴京官窯”款識的粉青蓮瓣紋雙耳爐,此爐撇口,上有雙耳,束頸,腹部一周有凸起的蓮瓣紋飾,三足微向外撇,施粉青釉,釉質(zhì)晶瑩潤澤,釉面呈冰裂紋大開片,紫口鐵足,爐底刻有四方款識“汴京官窯”。從釉色、器形、開片等觀察,這件官窯器物和汝窯、哥窯器物有著相當大的區(qū)別,而且從文獻來看,宋顧文著《負暄雜錄》有“宣政年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日官窯”的記載,可以說此件器物的出現(xiàn)有利地證明了官窯的存在。
其實說到宋瓷,很多人會對“五大名窯”如數(shù)家珍。通過近年來文博界對古窯址的考察及名窯器物的鑒賞,汝、官、鈞、哥、定尚不足以代表宋瓷的輝煌,宋瓷是世界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現(xiàn)象,是中國文化、藝術(shù)、工藝史上令世人仰慕的輝煌,“十窯一珍”似乎才能概述宋瓷大貌:汝、官、鈞、哥、定、龍、耀、建、湖、磁,一珍為吉州窯。
“官哥不分”由來已久,其歷史流變跟兩宋盛衰密切相關(guān),再就是重要窯口無法確定窯址
但凡每一件北宋瓷器,都蘊含著一些精絕奇巧的制瓷工藝和其背后的精神圖騰。可是人們對五大名窯的歷史卻多語焉不詳,且存在許多懸案,例如哥窯的窯址在何處?官窯應(yīng)該指哪個窯?北宋的汝窯在哪里?南宋有沒有汝窯?“修內(nèi)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如何區(qū)分?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
說到此,趙老拿出三件藏品,一件為前面提到的粉青釉蓮瓣紋三足雙耳爐汴京官窯,一件為南宋時期的哥窯扁瓶,最后一件是粉青釉郊壇下官窯鬲式爐。走近細觀三件藏品,雖然已經(jīng)明了其官哥之分,但一時之下還是難以辨別清楚,因為均具有“紫口鐵足”“金絲鐵線”的特征。不獨我輩如此,從文獻上更是如此。諸如明人的《遵生八箋》中就有“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繕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泵魅嗽缇蜎]有把官、哥兩器分得開,當今人更難區(qū)別了。
其實,官窯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哥窯也有南北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窯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藝等均與汝窯有共同之處。在考古界和瓷器的專家目前多數(shù)認為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窯,兄建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哥窯紫口鐵足、器形多仿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有尊、瓶、簋、爐、洗等。以供器為多,哥窯是宋五大名窯之一,專家學(xué)者認為北宋哥窯這種類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窯在浙江、烏龜山。
圖錄、專著或拍賣圖集“官哥混淆”的情況并非個案
只有將官、哥瓷器實物對比鑒識才能真正區(qū)分
無論從文獻上、書刊上還是圖錄上看,都有官哥不分的現(xiàn)象。如圖錄或?qū)iT論述或拍賣圖集上都會出現(xiàn)官窯器當哥窯器介紹或把哥窯圖片指作官窯瓷,這樣問題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多。下面從趙老推薦的三件器物對比鑒識其各自的曼妙與富麗。
南宋哥窯扁瓶:此瓶高26厘米,此扁瓶小口,短頸,深腹,圈足。胎質(zhì)灰白,質(zhì)地比較粗,施淺灰色青釉,釉質(zhì)肥潤,片紋大小相錯,深淺有致,釉層開裂片紋是由于胎體原料受熱時膨脹系數(shù)大于釉層的膨脹系數(shù),在冷卻時,胎體將表面玻璃釉層拉碎,即為百圾碎,這種奇特自然的片紋被后人稱為“金絲鐵線”,是南宋時期哥窯代表之作。
粉青釉蓮瓣紋三足雙耳爐汴京官窯:首先從其器形來看,爐高16厘米,和北宋晚期的文化訴求十分吻合。當時十分重視恢復(fù)舊的傳統(tǒng),這就有了宋代仿古瓷的輝煌。仿古的作品,都做得極其規(guī)整、精細,造型也非常古樸、典雅。所以這件粉青蓮瓣紋雙耳爐是從古代青銅禮器和三代玉器中吸取了營養(yǎng),并富有創(chuàng)新,使其美觀、莊重、實用。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它的藝術(shù)格調(diào)是高雅的,特別受到國人的親睞。
粉青釉鬲式爐:南宋郊壇下官窯,高13厘米,此鬲式爐仿照商周時期青銅禮器而作,撇口,束頸,圓腹,三足微向外撇,腹至足部有凸起線紋,胎質(zhì)地黑褐色,較薄,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施粉青釉,釉質(zhì)肥潤,釉面有較大冰裂紋狀開片,有如冰似玉的色澤與質(zhì)感。其細密的冰裂,隱約間閃爍著寶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匠人無意間用冰鎬敲擊寒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潤澤而閃爍。
官哥窯瓷以其富麗的身影和特殊的紋線驚艷世人二者確實存在異曲同工之處,但亦各有特點
官瓷與哥瓷盡管在胎質(zhì)、胎色、釉色和工藝造型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二者均系宋代藝人仿高古青銅、金銀之型制,同時也有創(chuàng)造。其青瓷型之秀美,做工之規(guī)整,式樣之豐富,釉色之多彩,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達到了巔峰,對以后歷代各類瓷業(yè)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二者雖有太多相似之處,但多方勘定、認真鑒別仍不難區(qū)分。
首先,釉色官瓷是以粉青為主,同時有蜜蠟、蝦青等色,而哥釉也以粉青為主,同時有月白、炒米黃和鱔血紋。
其次,在開片方面官、哥瓷各有特點,官瓷是蟹爪紋,蟹爪紋是極細的絲狀紋,且隱隱若現(xiàn):而哥瓷開片是“金絲鐵線”,鐵線是很粗的黑色紋,金絲則為黃色細紋,自然形成。
再次,“紫口鐵足”是釉薄造成的,可有可無不是以此為區(qū)分要點。但是釉質(zhì)各有不同,官釉光澤好,有玻璃質(zhì)感。哥釉則為玉質(zhì)感,不光亮,有時有如面容滲出微微汗水的狀態(tài)。
不論“官哥不分”如何神秘悠遠,但只要存在于中華陶瓷史上的傳世名瓷,都應(yīng)得到其應(yīng)有的地位和價值。官窯就是官窯,哥窯就是哥窯,容不得半點疏漏馬虎。收藏者要弄清楚“官哥不分”之謎,以上三點鑒別方法只能是巨人肩上的一次跳躍。我們首先要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等狀況有所了解,因為各個時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制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不同窯口、窯系的演變過程,這才是鑒別古陶瓷的基礎(chǔ)。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