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看到貴刊第五期的封面人物報道,心里感到由衷高興?!霸〖t孩兒”鄧鳴賀小小年紀就取得如此成績,獲得這樣的關注目光,實在是豫劇乃至整個戲曲藝術的希望。
或許將來小小鄧鳴賀前途不可限量,成為一代豫劇大師也未可知。這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但在這熱鬧之中,我還有一絲不合時宜的憂慮。何以憂慮?是因為小鄧鳴賀現(xiàn)在獲得的掌聲與鮮花,幾乎全部來自成年觀眾與戲曲愛好者,小孩子是否喜歡他,是否喜歡他的豫劇演出?我們看不清楚。等現(xiàn)在這些成年觀眾逐漸老去,是否還有這么多的鮮花和掌聲?這其實是整個戲曲藝術所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所以,我個人覺得,培養(yǎng)戲曲藝術接班人很重要,培養(yǎng)喜歡戲曲、熱愛戲曲的觀眾群體更重要。眾所周知,藝術作品同樣是一種產品,它的最終目的是要被消費者或者說受眾所接受。如果沒有受眾,那么這個產品就無法生存,也沒有生存的意義。
關注戲曲的人都知道,現(xiàn)在國家有很多挖掘戲曲苗子、培養(yǎng)戲曲接班人的措施,各種以小演員為對象的賽事也層出不窮,從中涌現(xiàn)出的像鄧鳴賀一樣的小明星也有很多。這其中蘊含的希望不可限量。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是注重演員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觀眾群體的培育,結果很有可能是我們擁有了很多孤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卻沒有一個在舞臺上活靈活現(xiàn)、深受觀眾喜愛的戲曲演員。這對于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并無好處,甚至會動搖這門大眾藝術的生存之本。因此,我們要有娃娃明星,更要有娃娃觀眾。
我想大家都樂于看到這樣一個景象:臺上是小鄧鳴賀們在努力表演,臺下是與之年歲差不多的小觀眾看得如癡如醉。若此景成為常態(tài),那么戲曲藝術發(fā)展有望,傳承不息將不再艱難。
北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