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世紀下半葉的英倫三島,活躍著一位擅長文墨的政治明星。他兩度受命組閣,主政期間多所建樹,為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國帶來無上榮光。隨著帝國的擴張,他的聲名遠播海外。即使是在東方的華夏大地,論及他的文字也不時見諸報端。據(jù)學者考證,清末時由傳教士主辦的《萬國公報》和《畫圖新聞》最早發(fā)表專文,高度評價他的政治生涯,稱其為“一時豪杰”;對其文學成就雖著墨不多,但也贊其“學問淵博,著作等身,每出一編,讀者俱嘆為奇才”。這位被時人譽為“豪杰”和“奇才”的大人物就是英國歷任首相中唯一的小說家本杰明·狄思累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
狄思累利出生在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3歲時皈依英國國教成為基督徒。1821年,他在父親建議下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當實習生。但他對法律興趣不大,轉(zhuǎn)而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824年,他寫了一部諷刺社會現(xiàn)實的短篇小說。該小說并未得到出版商的青睞,狄思累利在失望中將稿件付之一炬。之后,他又化名“時髦者”發(fā)表了諷刺小說《維維安·格雷》(1826)。小說抨擊了當時英國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在倫敦社會引發(fā)熱議,作者的身份也很快被媒體披露出來,為此狄思累利受到評論界的嚴厲指責。這一時期,他還與人合作投資了南美礦業(yè)股份和《代議報》,結(jié)果蒙受巨額損失。此后他長期深陷債務之中,直到1852年擔任內(nèi)閣財政大臣時才得以解脫。
在經(jīng)受連番挫敗后,狄思累利極度抑郁,幾近精神崩潰。1830至1831年,他游歷了地中海沿岸和近東的一些國家。對他來說,這次旅行意義重大。他不僅恢復了健康與活力,而且認識到只有投身政治斗爭才能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回國后,狄思累利搬到了倫敦西區(qū),開始出入豪華府邸,走訪政界名流。但他的從政之路并不順利。1832至1835年,他先后四次競選議員,均以失敗告終。同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包括《年輕的公爵》(1831)《康塔里尼·弗萊明》(1832)《奧爾羅伊》(1833)《亨里埃塔·坦普爾》(1836)和《威尼西婭》(1837)等多部描寫上流社會風尚的小說,在文壇嶄露頭角。
1837年,狄思累利成功當選保守黨議員,從此青云直上。1848至1880年,他擔任議會保守黨領(lǐng)袖。其間,他曾三次出任財政大臣,兩度擔任首相,最終登上權(quán)力巔峰。在任期間,他對內(nèi)積極推動議會和政府改革,對外致力于鞏固和擴大英國的海外利益,被公認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之一。
狄思累利在從政之余并未忽視文學創(chuàng)作。他最好的小說當推創(chuàng)作于19世紀40年代的“青年英格蘭”三部曲:《康寧思比》(1844)《西比爾》(1845)及《坦克雷德》(1847)。有論者指出,狄思累利作為小說家的主要功績在于他用小說書寫了歷史。他的三部曲在許多方面回應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了在工業(yè)大潮沖擊下英國社會經(jīng)歷的變化,較早地對工業(yè)革命中的進步觀念及其背后的功利思想進行了深刻反思。三部曲出版后暢銷一時,狄思累利由此躋身19世紀英國最杰出小說家之列。狄思累利晚年還創(chuàng)作了小說《洛薩爾》(1870)《恩迪米昂》(1880)及殘卷《弗肯尼特》(1881)。
“青年英格蘭運動”出現(xiàn)于19世紀40年代,是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內(nèi)的一個政治團體。該團體以狄思累利為核心,主要由幾名青年貴族組成。他們反對時任保守黨領(lǐng)袖兼內(nèi)閣首相羅伯特·皮爾的政治路線,名噪一時。狄思累利為擴大政治影響,決定采用小說這種既符合時代精神,又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其所在團體的政見?!扒嗄暧⒏裉m”三部曲就此應運而生。
由于狄思累利在英國歷史上的重大影響,且其作品中富含濃郁的政治氣息,后世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政治生涯。他的三部曲多被看作是包裹著故事外衣的政治宣言,而不是描繪生活的現(xiàn)實圖畫,長期以來一直被排斥在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之外。目前,評論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狄思累利開創(chuàng)了政治小說的傳統(tǒng),他將意識形態(tài)與娛樂相結(jié)合,為正在經(jīng)歷變革的傳統(tǒng)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種政治話語。有學者將三部曲中豐富的政治語言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將狄思累利的政治思想命名為“社會托利主義”,把其特征歸納為:捍衛(wèi)王權(quán)和國教的尊嚴、弘揚民族傳統(tǒng)、恢復社會團結(jié)。
實際上,三部曲并非只是政治宣言那樣簡單。它們雖然產(chǎn)生于政治斗爭的氛圍之中,但其本身卻表現(xiàn)出超越政治語境的文學和社會價值。值得首肯的是小說的文風。三部曲之所以深受讀者好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中使用了許多模棱兩可的語言,這種介于認真和反諷之間的文風使小說充滿張力。英國著名評論家萊斯利·斯蒂芬(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之父)對狄思累利的作品有如下評論:
其哲學理論可以是真正的信仰,或只是一點虛張聲勢,或是對朋友甚至自己的戲擬。其華麗的段落,可能是有意的過分著色,或代表了他的真切的品位。其鋪陳恰到好處,既可以說是諷刺家故意采取的荒誕筆法,也可說其中的荒誕是他看到的人皆有之的常情。不幸的評論家猶如《威尼斯商人》中的求愛者,無論作何選擇,都不免碰壁。
其次,三部曲是19世紀英國小說中較早帶著問題意識探討工業(yè)革命的歷史小說,清晰地表達了當時的人們在從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zhuǎn)型時的復雜體驗,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狄思累利在三部曲中揭露了功利主義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政治、社會和精神生活造成的嚴重危害。
《康寧思比》以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貴族青年秉承傳統(tǒng)的騎士精神,吸納新興工業(yè)階級的進步理想,逐漸轉(zhuǎn)變?yōu)檎⒌某砷L歷程,體現(xiàn)了狄思累利對處于貴族與資產(chǎn)階級權(quán)力更迭時期英國政局的獨特思考?!段鞅葼枴芬砸粋€出身貧苦工人家庭的年輕女子的戀愛經(jīng)歷為線索,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危機,以及日趨尖銳的階級斗爭,指出社會的分裂源于彌漫于英國社會的功利主義?!短箍死椎隆穭t通過一個貴族青年堅定的圣地之旅,冀望通過融合古希伯來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為功利主義籠罩下的英國社會尋求一劑精神良藥。在狄思累利看來,要想解決英國的社會積弊,只能走“精英治世”之路,即國家必須由集想象力和責任感于一身的政治精英來統(tǒng)治。
顯然,狄思累利的“精英治世”思想是以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英雄崇拜”理論為基礎(chǔ)的??ㄈR爾認為,世界的歷史歸根結(jié)底是偉人的歷史。偉人是人類的領(lǐng)袖,是傳奇式的人物,是蕓蕓眾生應該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在《康寧思比》中,狄思累利成功地刻畫了新時代眾望所歸的領(lǐng)袖猶太人西多尼亞。西多尼亞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清晰的歷史視野。他不僅能充分地認識到工業(yè)革命中的進步力量,而且還能從精神和文化的高度超越盛行于英國政商兩界的功利主義。他看到了英國各階級之間存在的嚴重對立,指出英國作為一個共同體的精神品格正在衰亡。若要拯救英國,就必須恢復“英雄崇拜”的社會意識,使民眾找回崇高感和熱情,走出趨利避禍、趨樂避苦的功利魔咒。狄思累利在小說結(jié)束時借西多尼亞之口表達了對主人公康寧思比等青年貴族的期待,希望他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偉大職責,致力于消除社會對立,使英國重新成為一個和諧的國家。
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時間正逢英國歷史上的“饑餓的四十年代”。當時的英國社會危機四伏,有關(guān)階級斗爭的討論不絕于耳。與《康寧思比》偏重描寫上層社會的沙龍政治不同,《西比爾》將關(guān)注的視角轉(zhuǎn)向英國的整個社會,突出了貧富對立和勞資對立等社會問題。小說用了大量篇幅對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進行了全景式描寫,其中年輕女礦工勞役的情景最令人觸目驚心:
這些英國未來的母親們赤裸著上半身,穿著粗布褲子的雙腿之間拴著一條皮帶,上面系著一根鐵鏈,借此拉著一桶桶煤塊。每天要這樣爬行12小時——有時甚至是16小時——的竟是一個個英國姑娘!而且,她們爬行的是崎嶇而又黑暗的道路,上面還布滿著坑坑洼洼。
狄思累利在《西比爾》中并置了大量的貧富生活場景。他往往先描寫一個富人的生活場景,隨即就對窮人的生活進行刻畫,有時干脆將貧富狀況并置于同一個場景。通過一系列鮮明對比,狄思累利特意安排主人公艾格蒙特與社會主義者墨利討論英國現(xiàn)狀。稚氣未脫的艾格蒙特認為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下的英國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墨利對此進行了反駁,一針見血地指出,女王統(tǒng)治著“窮人”和“富人”兩個民族。他們之間沒有交流和同情,互不了解彼此的習慣、思想和情感,其教養(yǎng)、飲食習慣、習俗及所遵循的法律也不盡相同,似乎居住在不同的社會,甚至是不同的星球上。狄思累利通過“兩個民族”這一生動的比喻警示世人,英國的繁榮昌盛只是虛有其表而已,日趨嚴重的貧富兩級分化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安定。
“青年英格蘭”三部曲成功地傳達了狄思累利的政治思想,為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危機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但作為小說,三部曲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政治思想本身,而在于狄思累利能用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讓其思想為故事增添色彩,在保持小說文學性的同時,令讀者深刻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他對歷史巨變時期人們渴求精神指引的敏銳把握,以及在現(xiàn)實與想象之間保持的適度平衡,足以使其在英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中占有頗為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