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林,專欄作者,文化評論人,圖書策劃人,作品散見于《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新民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曾任職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現(xiàn)居北京。
如果拿到普魯斯特、紀德、薩特、加繆原版的法文書,當你對圖書封面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頂禮膜拜時,要是足夠細心,在封面下方你會注意到另一個名字:加斯東·伽利瑪。
1908年,法國一群與前輩格格不入?yún)s又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操辦了一份刊物《新法蘭西雜志》,靈魂人物是安德烈·紀德。兩年后,雜志雖沒盈利,但內容質量已有很大提升,而且頗有聲望。為了延續(xù)雜志的命運,他們打算創(chuàng)辦一家出版社,這則需要一個合適的掌舵人。這個人必須“足夠有錢,能給雜志添磚加瓦;足夠無私,能不計較短期利益……足夠愛好文學,能質量第一回報第二……同時足夠聽話,能執(zhí)行創(chuàng)始人紀德的指示”。
就這樣,沒有絲毫跡象表明日后會成為大出版家的花花公子加斯東·伽利瑪,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氨M管他才二十五歲,也沒有文化方面的專長,但他有一種嗅覺,能正確地判斷作品的質量,直奔最好的東西,不是理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喜歡”。憑這點,加斯東成了他們的出版商。
加斯東最早面臨的,是怎樣處理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在伽利瑪出版社遭到紀德的草率拒絕后,普魯斯特自費與貝納爾·格拉塞合作出版了第一部。而面世后的好評,讓紀德和加斯東后悔不已。加斯東更深刻地意識到,權力當然要有,但又要保證一人意志不能凌駕于眾人意志。
1919年,紀德和加斯東的權力之爭終于塵埃落定,加斯東開始真正領導出版社,他成立了“審讀委員會”,這是個掌握出版生殺大權的部門。別忘了,當初是紀德一人就槍斃了普魯斯特的稿子。這讓加斯東意識到審讀的嚴重性,只有經(jīng)過這一關,他才會考慮出版。
此后的歲月,加斯東帶領伽利瑪出版社攻城略地,經(jīng)歷了所有成功要經(jīng)歷的一切。然而在納粹占領法國后,為了換取出版權和紙張供應,與德國人的暗地周旋,卻讓他背上了與納粹有染的帽子。因為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加斯東覺得英雄主義是最虛偽的東西,所以他寧愿活下來——即使被稱為懦夫。
自始至終,加斯東只承認自己是一個出版商,是一個愛好文學的商人。為了做出版,他愿意賣笑求生,在納粹的鐵蹄之下,他綿延留存的法蘭西文學,就是最好的反抗。
半個多世紀的出版生涯,單單是從這份清單上,我們就可以一覽加斯東之功了。自創(chuàng)辦伽利瑪出版社到他去世之時,他的作者有6次得過諾貝爾文學獎、27次龔古爾獎、18次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12次聯(lián)合獎、7次美第奇獎……以至于能在晚年,翻著出版社厚厚的書目說“法國文學,就是我”的,只有他。
文學出身的他,甚至毅然放棄寫作,因為他覺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出版人,那就要放棄寫作”。終其一生,他唯一的創(chuàng)作只有《第歐根尼》,而且只寫10頁就停筆了。有幸的是,正是在他放下手中的筆之后,才成全了一支支支撐起法國文學的筆。
1975年秋,在慶祝他95歲生日的前幾天,在醫(yī)院里只能談論“文學和女人”的加斯東突然去世了。由于他生前拒絕寫回憶錄,許多檔案也被封存,外界一直對這位出版“大角鯊”不甚了了。
他沒有寫過任何書,但所有的書上都有他的名字,這是怎樣一個法蘭西式傳奇?
幸好多年前,法國《讀書》雜志前主編皮埃爾·阿蘇里帶著他的好奇,訪問了加斯東傳奇的許多見證者:他的家人、朋友、作者、生意伙伴,甚至他的敵人,查閱數(shù)百本書籍和許多未公開的檔案和私人信件,十分清晰地描述了一個真實完整的加斯東。
一輩子當配角的加斯東,第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以主人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園地。
去世之前,在留給兒子的一封信中,有幾行字或可以說是加斯東的精神遺囑,他請求繼任者,“尋找富有才華的新人,許多作品的出版并不一定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的職責,是創(chuàng)造和積累高質量的文學作品,而不是靠沒有前途的商業(yè)成功來獲取短期的利益”。
這份遺產(chǎn)真不輕吶,那可是加斯東花了半個多世紀,搭上他一生的文學夢想和商業(yè)頭腦,用智慧、品味、直覺、敏感以及不乏必要的伎倆和謊言所創(chuàng)造的。為了書與文學,他不惜罵名,不惜前程,只求發(fā)掘好作者、出好書,心愿能遂,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