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頭頂的是意識形態(tài)責任,編輯工作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出版的圖書必須思想正確、內容健康,這一點是容不得有半點馬虎的,馬虎了就會出問題。
在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責任編輯。既然編輯前面加了“責任”二字,就意味著編輯是這部書稿的第一責任人,要承擔這部書稿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過程中的最終責任。這種責任是什么呢?那就是對書稿的思想導向、學術水平、文字表達、編校質量、印制質量、社會效益、維護作者權益,以及確保出版物符合國家有關的法規(guī)等方面,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職責。
《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管理規(guī)定》第四章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責任編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jié)嚴重的,注銷其責任編輯證書:(一)有參與買賣書號、刊號、版號等違反出版法規(guī)行為的;(二)擔任責任編輯的出版物出現內容質量、編校質量等違法問題的。可見,責任編輯行使審讀、修改書稿的權力是由法規(guī)賦予的,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
責任編輯要守土有責,如果責任編輯不負責任,出現問題是要承擔其責任的。因此,責任編輯在工作中必須逐字逐句地認真審讀書稿,對書稿的政治傾向、思想品位、學術或藝術價值、科學性、知識性、結構體例、文字水平等各個方面進行把關,對其學術水平、文字質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并提出修改建議,做出修改處理。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三級審讀制。初審是復審和終審的基礎,書稿的基本問題要求在初審階段由責任編輯解決。責任編輯有權力對書稿進行修改,這雖然是法定的義務,但必須注意的是重大修改要經作者同意。
對待審稿,通常而言,有三種態(tài)度:第一種態(tài)度是編輯不到位,對書稿一字不改,怎么來就怎么走;第二種態(tài)度是編輯越位,即胡亂作為,把作者的書稿當自己的作品,未經作者同意,隨意刪改;第三種態(tài)度是編輯到位而不越位,既有所為,又有所不為,該改時堅決修改,不該改時不隨意亂改;即便是應該改的,修改后也要征得作者同意。
編輯不到位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漆俠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曾任河北大學教授、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宋史學會會長。1995年,漆俠先生與山東大學喬幼梅教授合作撰寫了《遼夏金經濟史》一書,該選題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七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書稿完成后,交給一家出版社出版。由于作者的學術聲望,學界對該書寄予很高的期望。出版社為了能趕上參加“中國圖書獎”的評選時間,不但沒有給作者審讀校樣,而責任編輯也沒有認真審讀校樣就出版了。出版后,報評“中國圖書獎”。結果初評入圍,但由于編校工作不扎實,最后因為編校質量沒有達到標準而慘遭淘汰。對于該書獲不獲獎,漆俠先生倒無所謂,但令他遺憾的是愧對學界的厚望,有損先生的聲譽。后來,在經濟日報出版社建議漆俠先生將該書列入《中國經濟通史》中的一卷重新出版時,漆俠先生欣然同意。這樣,那家出版社就失去了該書的專有出版權。更有甚者,過去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某家出版社一部數百萬字的書稿,在出版社只過了一夜,也就是說,編輯根本沒有審稿,沒有加工就發(fā)稿了,殊不知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很容易將有問題的書稿放出去,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編輯越位的態(tài)度也是錯誤的。這里有一個例子,是責任編輯隨意修改書稿而導致作者不滿的典型。王曾瑜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國宋史學會會長。王曾瑜先生所著《岳飛新傳》曾由上海一家出版社1983年出版,由于責任編輯隨意修改作者書稿,致使作者十分不滿,10年版權期結束后,作者經過認真嚴格的修改和增補,拿到河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在《盡忠報國——岳飛新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二版)《自序》中,作者寫下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原出版單位的責任編輯,未經作者同意,就對傳記原稿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刪略,被刪除者有史實,有論述,更有大量注釋。他的修改不能說沒有得當之處,但在大多數場合,卻降低了原稿的質量,并且增添了原稿未有的錯誤。待我見到此書的校樣,大體已是生米煮成熟飯,為免除鉛字排版條件下改版的困難,只能勉力作些修補,無法對校樣大作改動,自己為此耗費了不少本可避免的精力和口舌。長期以來,筆者一直引以為憾,希望有一個據原稿重新改寫和另版的機遇。事實上,在此次參對原稿進行改寫時,仍發(fā)現在已版書中,尚有編輯所加,而筆者在讀校樣時未能搜剔凈盡的史實錯誤。”對于一部書稿而言,責任編輯與作者的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書稿能夠毫無瑕疵、按時保質地出版,所以責任編輯與作者的精誠合作,是書稿順利出版的基礎。但是,作者對于書稿擁有著作權,是書稿的第一責任人,責任編輯雖然可以修改作者的書稿,但畢竟是第二責任人,必須在作者的授權下來修改,修改后也要征得作者同意。像該書責任編輯這樣肆意修改人家的書稿,超過了責任編輯應盡的義務,真是費力不討好!
對于一部存在問題的書稿,不改不行,隨意改也不行,正確的態(tài)度是要謹慎修改,然后征得作者認可。《培育陽光心態(tài)》是筆者在2007年編輯的一部書。該書是2007年燕趙精品工程項目,也是當年河北出版集團的重點項目。作者是一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很有學問,課也講得精彩,但由于是學管理出身,語文功底不足,落實到文字上,書稿中既有精彩之處,也有表述不當之處。對于這樣一部書稿,編輯通常采用的辦法是退改,筆者也這樣做了。但由于作者忙于其他事務,返回的書稿依然如故,筆者主動打電話聯系作者:“為什么沒有改?”他回答說:“太忙了。”這個時候應該怎么辦?要么退稿,要么就下工夫修改。由于書稿已經列入當年的選題計劃,內容上雖有問題,但還有出版基礎,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改。于是,筆者就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一部二十萬字的書稿,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進行修改、刪節(jié)。在審讀校樣的時候,把審讀原稿時,未能發(fā)現的問題,再次修改了一遍。本來,出版社規(guī)定責任編輯只看一次校樣,但為了確保書稿的質量,筆者是看了兩次校樣,每看一次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修改。每次修改之后,筆者都將修改后的書稿給作者過目。該書出版后,發(fā)行兩萬多冊,并且被評為北方十五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全行業(yè)優(yōu)秀暢銷書。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备脑爝@句話,可以說,好作品既是作者寫出來的,也是編輯改出來的。
出版無小事,編輯責任大如“天”。這里的編輯責任大如“天”,是就編輯工作的重要性而言的,也是就編輯對于書稿所承擔的責任而言的。一個“天”字,形象地表達了編輯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編輯的職業(yè)特色。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天”字中的“人”字,就是一位責任編輯;責任編輯頭頂的是意識形態(tài)責任,編輯工作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出版的圖書必須思想正確、內容健康,這一點是容不得有半點馬虎的,馬虎了就會出問題;責任編輯肩上扛的是圖書的效益責任,一個肩扛的是社會效益,一個肩扛的是經濟效益,兩個肩上一樣重,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由這些部分組合起來的“天”字,則是一個成功的編輯??梢姡挥屑饶鼙WC圖書的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性,同時又能保證圖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編輯,才是一位稱職的編輯。愿我們都成為稱職的編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