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美食是去臺灣旅游絕對不能錯過的行程之一,據(jù)說真正的臺灣飲食風情在于夜市,而夜市的靈魂在于小吃。因為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飲食文化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臺灣很多的著名小吃,像蚵仔煎、大腸面線、豬血湯、大腸包小腸,臭豆腐、炒米粉、鹵肉飯等等,不僅美味還帶著歷史的記憶和臺灣獨有的古早味。
在臺灣知名小吃排行榜上,列位榜首的就是蚵仔煎,它是發(fā)源于臺南地區(qū)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小吃。“蚵”是閩臺一帶的叫法,學名牡蠣,廣東人稱之為“蠔”,北方人習慣叫海蠣。一般來講,養(yǎng)成兩年以上的牡蠣,稱為生蠔,深海的可以生食,近海的可以用燒烤或蒸制等等方法進行料理;小個頭的牡蠣,被叫做蚵仔,通常剝殼后用來與蔬菜一起炒制,或者是在煮湯煮面時用來提鮮的重要食材,蚵仔煎就是蚵仔與蔬菜、雞蛋完美搭配,令口感飆升,使人垂涎三尺的經(jīng)典之作。
關于蚵仔煎的起源有兩個版本,一是早在1661年,荷蘭軍占領臺南,鄭成功率兵意欲收復失土,在缺糧之馀鄭軍急中生智,將當?shù)靥禺a(chǎn)的蚵仔和番薯粉混合加水煎成餅吃,以解決燃眉之急;另一個版本則是由于先民貧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fā)明的貧民美食。真相如何已不可考,不過蚵仔煎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風靡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小吃了。
制作蚵仔煎用到的食材很簡單,只有蚵仔、蔬菜、番薯粉和雞蛋,但每一項食材都各自有各自的講究,否則的話也不會有幾百年的傳承呢,讓我們慢慢逐一道來吧。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首要條件是要選用新鮮的蚵仔,熱衷于這道美味的饕餮們會專程跑到蚵仔的養(yǎng)殖地去吃,例如臺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那里的蚵仔現(xiàn)剝現(xiàn)賣,不必經(jīng)歷長途運輸、浸水等過程,顆顆肥美碩大,做出來的蚵仔煎自然也鮮甜多汁;除了新鮮的蚵仔外,番薯粉也是制作蚵仔煎的另一個關鍵食材,番薯粉的種類非常多,一定要使用純番薯粉,這樣才能調出香醇濃郁的粉漿,做出的蚵仔煎口感又黏又Q,而且純番薯粉也能將蚵仔的鮮味更加完美充分的提升;閩南有句俗語“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在農(nóng)歷的二月,是韭菜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jié),也是蚵仔最為肥美的時候。將韭菜切成小段,與蚵仔一起搭配,再加入稀釋后的番薯粉作為粘合劑,乃是奇妙的黃金組合??!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也可改為生菜或者小白菜。重視口味的人們還會選用顏色深黃的土雞蛋,使蚵仔煎看起來更加誘人,味道也更為鮮美。
當然,沒有住在蚵仔盛產(chǎn)地的人們一點兒都不用遺憾,現(xiàn)代的運輸渠道非常發(fā)達,甚至在北方的大型農(nóng)貿市場也能夠買到新鮮的甜美蚵仔。買回來的蚵仔去除雜質洗凈瀝干水份,把番薯粉加水稀釋成糊狀,與韭菜混合;平底鍋中放入少許油,先下入蚵仔煎至五成熟,再倒入粉漿煎至七成熟時,在表面打上一個雞蛋,兩面煎至金黃即可,吃的時候在上面澆上番茄醬或甜辣醬,那種鮮中帶甜,甜中帶咸的繽紛口味,口口都叫人回味無窮。
蚵仔煎所用到的食材包含了蛋白質、淀粉、蔬菜等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尤其是蚵仔,含有大量鋅元素,更是幫助孩子成長,增強免疫力的重要物質,另外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鋅元素對耳鳴和聽力退化等現(xiàn)象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堪稱美食的“鹽酥雞”也是臺灣小吃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對于鹽酥雞我們并不陌生,早在好幾年前鹽酥雞就已經(jīng)漂洋過海來到內地,可以算是我們了解臺灣美食的“先遣部隊”了。其實鹽酥雞的魅力遠不止來到內地這么簡單,它遍布歐美等華人聚集的地區(qū),不僅讓當?shù)厝艘差I略了中華美食的魅力,也俘虜了老外的嘴巴。
外表酥脆、肉質鮮嫩多汁且充滿了神秘香氣的鹽酥雞,是靠什么秘密武器來征服我們的味蕾呢?讓我們慢慢來一探究竟。鹽酥雞通??梢栽谝故欣锘蛘咴诮诌叺男〉曛匈I到,店家先將雞塊炸至半熟,待有客人購買時,再把雞塊放入熱油鍋中復炸,最后撒上秘制的調味粉蘸食,只需短短一兩分鐘就可享受到美味??此坪芎唵危绻覀兿朐诩依镏谱鞒鲲L靡世界的鹽酥雞,要掌握六大秘訣。
首先是雞肉,要選用雞腿肉,這個部位的雞肉彈性很好,且多汁嫩滑,這就是我們在咬鹽酥雞時會有汁水爆出來的效果的必需條件。其次是腌制,腌料有蔥、姜、蒜、料酒和醬油,關鍵是要加入一個雞蛋,這樣可以使雞肉更加嫩滑,而且在炸制的過程中還能更好地鎖住雞肉的水分。接著要用紅薯淀粉給腌好的雞塊裹粉,腌制好的雞塊外表很濕潤,所以需要進行兩次裹粉,第一遍裹粉后靜置一會兒待淀粉被雞塊吸收后再裹一遍,這樣就可以做出酥脆的外皮了。九層塔可謂是制作鹽酥雞的秘密武器,也是鹽酥雞神秘香氣的靈魂所在,九層塔是產(chǎn)自亞熱帶的草本植物,是西餐中常用的調味品,店家會先將新鮮的九層塔放入油鍋中炸制,撈出后用帶有九層塔香氣的油來炸制雞塊。近年來在北方地區(qū)也可以買到干燥九層塔,可是味道會略遜一籌。雞塊炸制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使雞肉發(fā)干發(fā)柴,十分影響口感,需要在雞塊外表變硬后全部撈出,待油溫升高后復炸一次,這樣就能保證外表酥脆且肉質多汁鮮嫩了。最后一個關鍵點就是調味粉了,這也是店家吸引回頭客的秘訣喲,將白胡椒粉、五香粉、肉桂粉和一點點咖喱粉按一定比例混合炒香,撒在炸好的雞塊上,味道絕對可以跟夜市買到的相媲美。
了解了鹽酥雞的制作訣竅,我們在家里也可以很輕松地制作,但鹽酥雞屬于高溫油炸類食物,偶爾小食解饞下即可,不宜長期頻繁食用。
新竹米粉是源自臺灣新竹市地地道道的本土小吃,是新竹的名產(chǎn)。新竹米粉以米作為原料,早年間由福建地區(qū)傳入臺灣,由于新竹地區(qū)每年中秋至第二年清明期間,東北風長驅直入至新竹,受地形影響風勢驟變,轉為干燥強風,再加上此時降雨量少,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非常適合制造米粉,因此造就了新竹第一名產(chǎn)。
新竹米粉可分為“水粉”和“炊粉”兩種,形狀短粗的水粉,最常見的做法是與肉類熬煮成湯粉;更被廣為人知的是稱為炊粉的細米粉,先壓制成細絲之后再上蒸籠蒸熟,然后再經(jīng)過風干處理保存。炊粉常見的制作方式除了煮湯粉外,特別適合與蔬菜肉類一同炒制做成炒米飯,因為新竹米粉不用煮,在水里稍泡片刻就可以直接炒,是很經(jīng)典的臺式特色。大自然賜與的珍貴禮物想必一定不能錯過,如果有機會去新竹地區(qū)旅游不要忘了帶回幾包與家人分享!
近幾百年來,臺灣飲食除了秉承了福建閩南和客家飲食的特點之外,還受到了東南亞、日本甚至歐美烹飪風格的影響。經(jīng)過一番本土化改良后,變化融合成更多更豐富的臺灣小吃,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已不能很清楚地分辨出哪些美食屬于原住民,哪些是外來美食,其實也正是因為臺灣飲食包羅萬象的特點,形成了傳統(tǒng)與時尚并存的美食風格,吸引著人們在欣賞美景之余,將品嘗臺灣美食記為旅行中重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