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9月,38歲的姜福生因為時常感覺到上腹疼痛而到當地中醫(yī)院治療,被診斷為黃疸性肝炎。治療一個星期后,癥狀未見緩解。CT檢查后確診為胰腺癌。
解說:胰腺,“隱居”在腹膜后,非常不起眼,其知名度也不如胃、腸、肝、膽,但卻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為它是一個兼有內、外分泌功能的腺體,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都與生命息息相關。胰腺癌是常見的消化道高度惡性腫瘤,有“癌中之王”之稱。在全世界,每年有接近20萬人患上胰腺癌,每年有19萬人因此死去。
拿著“胰頭占位,腫瘤有4*5cm大小”的CT檢查結果,姜福生轉院去到省里最好的醫(yī)院,希望通過手術使病情得到控制。然而,醫(yī)生在對他實施剖腹探查術時發(fā)現,腫瘤已經浸潤到血管和周圍的組織,因此無法切除。
解說:胰腺位于腹膜后,胃的后下方,右面是肝和膽,胰腺的頭部被十二指腸包繞。胰腺的尾部比較細,向左上方延伸,和脾門的后下方緊緊挨在一起。胰腺過于復雜的位置,使手術沒有良好的手術空間。同時,胰腺癌常侵犯周圍的血管,手術很難切除全部癌腫。
在手術治療胰腺癌的方法誕生的70多年里,全世界的外科醫(yī)生不斷改進手術方式,但是卻沒有使更多的胰腺癌患者生存下來。這就好比,懸崖峭壁上長了一棵根系龐大、生命力頑強的樹,用斧頭能砍掉樹干,卻挖不掉樹根。據目前臨床資料統計,胰腺癌的外科手術切除率,胰頭癌為15%左右,胰體尾癌僅5%左右。而且,即使是早期根治性手術的療效仍不理想,國內報道平均生存期為17.6個月。歐美報道5年生存率為5%~15%,日本報道5年生存率為4.5%。
醫(yī)生只對姜福生做了膽腸吻合手術,來緩解他胰頭梗阻的癥狀。他們認為,姜福生最多只能再活六個月了。姜福生上有年過八旬的父親要贍養(yǎng),下有兩個兒子要培養(yǎng),當時倆兒子一個讀高中,一個讀初中。農村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姜福生的心愿就是培養(yǎng)他倆上大學,親眼看著他倆走進大學校門。
擱不下兩代父子情深,姜福生在妻子的陪同下,來到北京尋找一線生機。他們首先去到某大醫(yī)院,醫(yī)生建議做二次手術,但只有20%的希望切除腫瘤,即使是切除了,生存期也只有一年,估計花費十萬。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姜福生找到夏廷毅主任。姜福生說,他至今忘不了當時夏主任拍著他的肩膀對他說:“別說活一年了,活一天,你也得好好活著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br/> 夏廷毅認為,可通過射線的電離輻射破壞腫瘤細胞的DNA結構,使細胞不能分裂繁殖而逐漸死亡。
解說:放療治癌較之手術的優(yōu)勢之一是不受血管限制,因為血管對放射線耐受量較高,殺滅腫瘤的劑量不會造成相鄰血管的嚴重損傷。放療治癌的優(yōu)勢之二是不受部位限制,哪怕是手術禁區(qū)。放射線無孔不入,可穿透肝、胃、腸等組織器官,直達胰腺癌腫。放療的第三個優(yōu)勢是“局部手段全身治療”,即可對全身任何部位出現病灶進行同時或分批、分期治療。放療的優(yōu)勢之四是,對全身影響小,身體條件較差的病人也能耐受。
但是,眾所周知,常規(guī)放療治療胰腺癌效果比手術更差。首先是影像診斷技術落后,不能準確定位靶區(qū);其次是照射范圍大,不能實施聚焦式照射,使過多的正常組織在照射范圍內而無法提高劑量,同時所采用的常規(guī)劑量分割模式(每次1.8~2.0Gy,每周5次,5~6周內照射45~50Gy)只是一個對正常組織不會造成嚴重損傷,但難以徹底根除胰腺癌腫的時間-劑量分次方法,療效差,副作用大。因此,常規(guī)放射治療多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姑息治療。
夏廷毅開始思索: 如何能提高放療的療效呢?他總結了五點:選對病人,照對地方,照準位置,給足劑量,減輕損傷。
解說:選對病人是指治療的最佳適應癥,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治療觀念的挑戰(zhàn),明確放療不都是治療晚期癌癥,治療早期的癌癥效果會更好,然后才是做到后來的幾點。因此,夏廷毅開啟了中國腫瘤放射治療專用CT定位的先河。在放療科專用CT的幫助下,可在計算機上恢復患者身體的三維模型,準確確定癌腫的位置、大小,和周圍臟器的關系,從而有的放矢地對腫瘤實施摧毀性打擊。
隨著放療技術的進展,給足劑量和減輕傷害是關鍵,如何同時實現呢?現代放療聚焦技術為解決這一難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特別是中國的體部伽瑪刀利用了幾何聚焦的原理,將多個鈷60放射源旋轉發(fā)射出的多條射線,圍繞一個焦點旋轉聚焦,使焦點得到持續(xù)性的高劑量照射,焦點周邊的正常組織受到掃描式的低劑量照射。這樣既可以殺滅腫瘤細胞,又把放療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降到了最小。夏廷毅認為,胰腺位于腹膜后,有接受高劑量照射的條件,胰腺組織本身可以接受高劑量照射,與胰頭相鄰的十二指腸和胰體尾相鄰的胃有50Gy的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