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盡管已經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但國民的幸福感并沒有與日俱增。2010年8月10日,在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fā)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9萬參與者中,90%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46.9%的受訪者對生活滿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對生活非常不滿意。
為什么會這樣?幸福到底是什么?我們如何尋找失落已久的幸福?近年來,一門以“幸福”為主題、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在國際上引起極大轟動,該課講師本·沙哈爾用平實易懂的方式,教學生們如何實現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的生活。
哈佛“幸福課”對當代人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特別是中老年朋友,處在人生和事業(yè)的轉折期,如何過得幸福快樂至關重要。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就一起來上一堂“幸福課”,找出自己不快樂的根源,找到實現幸??鞓返姆椒?,讓每一個人可以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財富和影響力的學校,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其商學院案例教學也盛名遠播。在世界各報刊以及研究機構的排行榜中,哈佛大學經常排世界第一。然而,在這樣一所大學里,如今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不是曾經的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是“幸福課”。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 Shahar)的博士。在“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引導他的學生,如何挖掘生命中看似平常的東西,實現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的生活。
富有者的不幸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這是令當代許多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tǒng)計,如今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癥的發(fā)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事實上,許多國家正在步美國后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里,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現在的中國人沒有10年前快樂了。
美國“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在2005-2009年間,訪問了來自155個國家及地區(qū)的數千名民眾,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評價,并對“是否有足夠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閑”等問題進行回答。研究者據此進行“幸福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國內與幸福感相關的調查近些年也層出不窮。2010年8月10日,在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fā)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9萬參與者中,90%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46.9%的受訪者對生活滿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對生活非常不滿意。種種數據還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各項調查和更多人的直觀感受是:焦慮、無奈、惶恐、壓力、缺乏安全感正成為不同階層人們普遍的處境和情緒,長期處于這樣的情境和情緒中,很難被認為是幸福的。
誰偷走了我們的幸福
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工業(yè)心理學國家專業(yè)實驗室主任沈模衛(wèi)表示,經濟發(fā)展與幸福感提升形成的“幸福悖論”,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學原因。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穆思想研究專家陳勇,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何曉明也認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很多與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身體健康、工作穩(wěn)定、婚姻狀況以及人際關系等,這與個人對生活的認識、社會的發(fā)展也有很大關系。
據報道,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們也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老愛比較 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后,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tài),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不善于發(fā)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薄ⅰ胺糯罅藙e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tài)。
不知道奉獻 研究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于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得很累。
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欲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相互不信任 通訊高度發(fā)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F在的人越來越傾向于“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于幸福的感受度是零。幸福感來自于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過于焦慮 購房、子女養(yǎng)育、家庭養(yǎng)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于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tài),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當然,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帶來的一些醫(y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們的幸福感。
哈佛幸福課: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相結合
生活像一個怪圈,人生都被圈起來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學者問山坡上一個放羊的男孩子為什么不上學,男孩回答說:要放羊。
學者又問:放羊做什么呢?
男孩說:賣錢。
問題繼續(xù):賣錢干什么呢?
回答是:娶媳婦。那娶媳婦干什么呢? 生孩子。那生孩子干什么呢?放羊……
重新回到問題的原點,日子也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
如果將這個圈子放大,類似的循環(huán)還有很多,各種情形的人生都可以這樣圈起來。上大學版的故事:上學、考高分、考大學、找個好工作、娶好媳婦、生個聰明孩子。孩子上學,考高分……
幸福課講師沙哈爾博士也經歷過類似的例子:努力打球、獲得冠軍,再努力打球、獲得更高的榮譽;從事學術研究,爭取更高的學位;繼續(xù)鉆研,爭取更高的學術榮譽。當他停下來時,覺得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帶給自己幸福和快樂,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做這一切的最終目標又在哪里呢?
做每一件事,我們顧不上思考就做了,做完后也沒有回過頭來好好思考。生活像一個怪圈,老師父母都說好好上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一輩子就幸福了?;蛘邔W好一門手藝賺足夠多的錢就幸福了。但事實并不像老師父母說得這么簡單,這么令人激動,許多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快樂和幸福。
其實有許多哲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思考。23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也有這樣的結論:幸福是最重要的,也是值得所有人付出一生去追求的終極目標。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到死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金錢地位不代表幸福
《快樂養(yǎng)生》:幸福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確實難于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有人將其等同于金錢,也有人將其與權力地位劃等號,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趙玉勇:對于幸福,普遍認知的觀點是:財富、地位和權力。有朝一日我中了百萬大獎,就幸福了;有朝一日我權傾一時,成為了某個部門最有權威的人物,就幸福了。幸福究竟是不是這樣呢?許多研究證明,這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以我自己為例,我剛開始工作時每月拿400元錢的薪水,當時覺得能拿4000元就幸福了。等真正拿到4000元的時候,我卻并沒有幸福的感覺。同樣,當住新房子和買汽車的時候,幸福感也不強。
《快樂養(yǎng)生》:職位、金錢和快樂到底是什么關系?
趙玉勇: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的研究小組曾對取得終身教授資格的學者做過調研。美國大學教授終身職位,這是最令人感到幸福、有地位有聲望的職位。在美國,總統(tǒng)是有任期的,但大學教授終身職位是沒任期的,是一個優(yōu)越的“鐵飯碗”,并且學術上高度自由。獲得此資格需要與很多人競爭,最終獲勝者只是極少數。
研究小組的調查分3個時間段,教授終身職位申請前、結果公布后,公布很長時間以后。分別從兩方面來調查,得到職位和得不到職位的情況。被調查者要回答4個問題,得到職位會有多快樂?會持續(xù)多長時間?得不到會有多痛苦?又會持續(xù)多長時間?
對于得到職位會有多快樂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是:一定會非常非常高興,因為多年的夢想已經實現;當問到快樂持續(xù)多久時,他們認為會快樂終生,因為得到職位意味著可以停止“不成功便成仁”的競爭,可以更加享受工作,會由此改變自己的人生。對于得不到職位的感受時,他們都說會很難過;對于會痛苦多久,回答是可能直到他們在別處獲得終身職位,如果在一所學校無法獲得終身職位,可能會郁悶一生。
然而,當3個月后和6個月后,調查小組再去訪問他們,結果卻同他們前面的回答有所差別。調查小組發(fā)現,不管是得到職位還是沒有得到職位的,都恢復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如果他們之前是快樂的,6個月后還是快樂的;如果他們之前是不快樂的,不管他們得到沒有,他們都是不快樂的。
快樂與意義相合叫做幸福
哈佛“幸福課”認為,幸福有雙重含義。
第一是它的重要性和終極目標特質。它是所有追求中最重要的,也是人們的終極目標。
幸福不具有排他性,不需要規(guī)定一個時間段才能擁有。因為一個人獲得幸福不是以犧牲別人的快樂為前提的,幸福也不需要我們獲得一定頭銜后才能開始,幸福不需要等到將所有個人問題解決以后才能下手,也不是在所有的社會問題解決后才有開始的資格。
第二是幸福的定義和內涵具有多樣性。哈佛“幸福課”認為,幸福主要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件里找尋與體驗著幸福??鞓房梢允谷诵腋5鼗钤诋斚?,擁有美好的現在;而意義則可以使人充實且快樂地面對未來,這兩個維度的結合形成了長久的幸福。
本·沙哈爾博士的定義與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馬丁·賽林格曼的論調基本相似。需要強調的是,賽林格曼在關于幸福的定義中又加入第三個要素:投入程度。
幸福需要全心全意地體會,需要對所從事的有意義的事有百分百的熱誠和投入。我們有時會問:我幸福嗎?但問題本身暗示了一種兩極看法:要么我幸福,要么不幸,幸福就好像一個終點站一樣,一旦實現,就走到了盡頭。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不妨變換一下:我怎么才能變得更幸福一點?這個問題與幸福的本意相合,并能將幸福表述為一個需長期追求、不斷向前的過程。
幸福并非瞬間發(fā)生,它與運氣或概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恃權勢巧取豪奪;它不受外界事物的操控,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這里我們看到的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可以通過學習改進的心境,同時是一個需不斷努力的過程。
哈佛“幸福課”也一再告誡人們,沒有快捷的幸福藥方,沒有可以快速實現幸福的捷徑,任何人替代不了我們自己對幸福的追求和感受。
讓幸福更徹底:我們需要掌握3種技巧
⊙ 趙玉勇
相信自己能獲得幸福
1954年,人們普遍認為在4分鐘之內跑完1.6千米是不可能的。來自牛津大學的羅杰·班尼斯特的最好成績是4分2秒,但他堅信:4分鐘內跑完1.6千米是可能的!羅杰一直堅持著。當年5月6日,他終于跑出了3分59秒的成績。這個突破雖然比4分2秒僅僅快了3秒鐘時間,但轟動一時,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條。而后,紀錄突破后的效應迅速顯現出來。6周后,澳大利亞的選手跑出了3分57.9秒;第二年,有37名選手在4分鐘內跑完1.6千米;第三年,這一數字超過了300人。
實現突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運動員更加系統(tǒng)和努力地訓練,還是有了新技術使速度提高了?都不是,只是因為信念。
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對于人生成功和幸福它是最好的預言。我們周圍有許多成功的故事,都和人們對于成功的信念有關。劉翔獲取110米跨欄世界冠軍具有轟動效應,因為這個突破證明短跑項目并非黑人白人的專利,黃皮膚的中國人也是可以實現的。
還有今年剛剛在NBA大紅大紫的林書豪,也向世界證明,我們能行。正是這種突破,給后來者提供了無限可能。
對于幸福,我們首先要堅信自己能獲得幸福,而不要先入為主地給自己設置任何限制。
信念,首先將阻礙人們幸福的天窗打碎了。
改變難,但可以改變
既然現在幸福程度不夠,那就要對自己現有的行為做出改變。
人們渴望改變,而這種改變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就像哈佛“幸福課”所講關于微笑力量的故事一樣: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微笑傳遞給三個人,這三個人又將微笑各自傳遞給三個人,不用一個月,全地球人都會笑一遍。真有這么強大嗎?算一下數字最終成為3的30次方,數量達到幾十億——改變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大多數人認為,人的性格和命運相連,性格是由基因決定的,后天的改變相當困難。改變究竟有多難?兩位心理學家大衛(wèi)·列肯和奧克·泰勒根通過對成長環(huán)境不盡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的調查發(fā)現,這些雙胞胎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外表相似,愛好相似,有的娶具有相同名字的妻子,喜愛同一牌子的啤酒,為自己的孩子取相同的名字,不少相似之處令人意想不到。
基于上述調查研究,列肯和泰勒根在19世紀80年代發(fā)表了一篇頗具影響力的論文《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論文有一句經典的結束語:“想變得快樂,和想變高一樣徒勞,只會適得其反?!闭撐牡某跗谘芯拷Y論是,基因的作用太強大了,每個人從生下來起,基本上就定下了生活的調子,想改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這個嚴肅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究竟可靠不?事實上,有研究顯示,基因很重要,但還有其他因素和基因一樣重要,像列肯和泰勒根那樣,人們常錯誤地概括出一個大眾錯誤式的結論:“變化是不可能的”。正如一個統(tǒng)計學的笑話:一個平均水深10厘米的游泳池里誰會淹死?平均水深10厘米,不排除某些區(qū)域有20米深,當然會淹死人。所以此時平均值沒有意義。同樣,當平均地看這些雙胞胎時也沒有意義,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
當重新審視上面的實驗,變換視點,把特殊和例外拉進視野時,不難發(fā)現,不是所有的雙胞胎都一樣,所以主要問題已不再是“改變是否可能”,而是怎樣實現這種改變。
所以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當2005年兩位實驗伙伴重新談他們以前的實驗,他們修改了自己以前的結論:“我作了一個愚蠢的聲明,顯然我們能夠改變快樂水平,變得更高或更低?!?br/> 同樣的實驗,不同的視角,結論不同。這也進一步說明,改變雖然困難,但改變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自己想要的改變,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
用堅實行動提升幸福
當哈佛“幸福課”紅遍美國時,有許多報刊雜志與電臺電視臺去采訪本·沙哈爾,更多的記者想從他身上找到幸福的秘訣,甚至想找到快速實現成功、達成幸福的秘訣。但非常令人失望,幸福沒有秘訣,幸福沒有捷徑,只有通過堅實的行動才能最終實現。
實現改變可分三種方法,即本·沙哈爾總結的ABC法,每種方法又分為兩類漸進式的與劇變式的,漸進式像水滴石穿的效果,劇變式則像大錘砸石頭,需要注意的是,后者也并非一步完成,需要以集聚能量為前提。
第一種方法是通過情感或情緒來實現改變。此方法的漸進方式之一是冥想,即腹式深呼吸。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平靜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一切,通過長年累月的鍛煉,可以慢慢使人的心靈寧靜。劇烈式的改變以負面的疾病式的改變最為常見,像經歷過戰(zhàn)爭痛苦的部分人員患上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與這一極端痛苦形成對照的是馬斯洛所說的巔峰體驗,即人們在生活中有過的最快樂的心靈體驗時刻。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行為來實現持續(xù)的改變,因為行為可以改變態(tài)度,并能使改變持續(xù)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們曾經以內向的男青年為例進行過實驗,讓他們每天6次,每次12分鐘,與女生交流談話,總計進行兩天,用時僅僅144分鐘交流,其中的大部分人對女孩子不再靦腆,直接交流的行為實現了內向男人們的改變。行為改變持續(xù)的最好方式是形成習慣,因為“我們形成了習慣,習慣塑造了我們?!?br/> 第三種方法是通過認知實現改變。哈佛實驗者曾對清潔工進行過對比實驗,將她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并和她們述說鍛煉的重要性。對于對照組,說完后就不管她們了,而對于另一組實驗組,實驗者繼續(xù)對她們進行實驗干預,并讓他們意識到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不僅是工作,而是在鍛煉。8周后,實驗者又進行了同樣的測試,發(fā)現一些有趣的數據:實驗組的人血壓、血脂及體重顯著下降,但是對照組卻完全沒有變化。
此外,實驗組沮喪水平、焦慮程度下降,而精力水平上升。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在工作內容上是完全一樣的,唯一的區(qū)別在于理念,從“我每天必須清掃30間客房”到“這是鍛煉,這對我有好處”他們的重新審視重建了他們自己的經歷。
還有另外一種急劇 的轉變,或者說是靈光閃現頓悟的一刻。其實靈感一現的方式也需要長年的積累。哈佛研究者發(fā)現,全世界的成功人士,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在某領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他們都會下十年苦功,頓悟式的改變同樣離不開努力堅持。
5種做法可增強幸福感
1.心存感恩之心
在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的志愿者向幫助過自己的人寫信表達感謝,當志愿者養(yǎng)成這種習慣時,他們的幸福感會顯著提高,并且會維持數周甚至數月。哪怕志愿者僅僅是寫信而從未把信寄出,他們仍然感到幸福。
2.保持樂觀
在一項研究中,志愿者被要求設想一個美好的未來——比如與一位相親相愛、互相扶持的伴侶一起生活,或者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等,然后寫下感受。連續(xù)幾周后,他們表示感到更加幸福。
3.歷數遇到的好事
研究發(fā)現,每周至少寫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3件好事,人們的幸福感就會顯著提升。研究人員指出,經常關注好的事情,沒有理由不覺得幸福。
4.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研究人員要求志愿者確定自己的長處所在,并將其發(fā)揮出來。比如,認為自己有幽默感的人可以試著講笑話來活躍會議氣氛,或者逗傷心的朋友開心。結果表明,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同樣可以提升幸福感。
5.常做好事
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研究顯示,那些花時間或金錢投入慈善事業(yè)、或者無私幫助他人的人,自己的幸福感也有所提高。
編后語:對于幸福的含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與地位、財富、權力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有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安寧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時刻懷有感恩之心和容人之度,離幸福就很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