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定保護我免受迫害的既不是英國,也不是我的祖國澳大利亞,而是一個勇敢、獨立的拉美國家!”8月16日,當厄瓜多爾政府表示愿意為朱利安·阿桑奇提供政治避難時,已經(jīng)在厄駐英使館躲了快兩個月的“維基揭密”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毫不掩飾對厄瓜多爾及其總統(tǒng)科雷亞的贊許。
一個可能被引渡而遭“政治迫害”的“數(shù)字時代羅賓漢”,一個用“強奸罪”打擊“言論自由”的國家,另一個關鍵時刻“仗義執(zhí)言”庇護“受迫害者”的國家……這種話語系統(tǒng)是我們所熟悉的,只是套用到阿桑奇案中就顯得十分的吊詭,因為這出外交斗法大戲中各種角色似乎都“錯位”了!
先拿堅持要引渡阿桑奇的英國來說吧,這種“迫害者”的角色是其向來不屑為之的。2010年12月,被瑞典指控強奸和性騷擾的阿桑奇在逃亡英國時被抓,兩個多月后,英國法官裁定同意引渡阿桑奇到瑞典。經(jīng)過漫長的司法程序,今年5月30日,英國最高法院維持同意引渡的原判。6月19日,阿桑奇躲進厄瓜多爾駐英使館請求“政治避難”。8月16日,厄外長宣布允許阿桑奇“政治避難”,理由是:“阿桑奇可能會因為他為爭取‘言論自由’所做的工作受到‘政治迫害’。”
厄方這一招給英國出了個難題:盡管1794年英美簽訂的《杰伊條約》中就包含有現(xiàn)代“引渡”的內(nèi)容,但自從法國大革命后,政治犯成為新政權的英雄,被看做值得尊敬的“自由戰(zhàn)士”,“政治犯不引渡”的原則也就此在歐洲產(chǎn)生。從那時起,這條原則成為美歐敲打其他國家、干涉內(nèi)政的專用得力道德工具,從沒想到有一天會遭到“反噬”,更何況打著“反政治迫害”旗號的是西方眼里的“拉美左翼”科雷亞政府!
倫敦自然咽不下這口氣!英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甚至表示,有可能在提前幾周通知厄方的前提下進入使館抓捕阿桑奇。這還真不只是一句氣話!雖然根據(jù)《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使館館舍不得侵犯,不過,1984年英國發(fā)生了一件事:倫敦女警察弗萊徹在利比亞駐英使館外為一場抗議維持秩序時,突然有人從館內(nèi)開槍打死了弗萊徹,隨后英國警方包圍使館11天,但利比亞使館以外交豁免權為由,拒絕配合調(diào)查。為此英國在1987年制定了《使館和領事館房產(chǎn)法案》,規(guī)定如使領館用途與其職務無關,有權撤銷其使領館的地位。不過如果英國真的這樣做,就相當于與厄瓜多爾斷交,而且難保今后其他國家不會學用這一招對付英國外交人員。英國自然得掂量掂量。
外交上向來老辣無比的大英帝國為什么要甘冒“舍棄自由”和駐外人員安全的危險去逮捕“只是因為一個破損的避孕套要接受質(zhì)詢的人”呢?美國新聞評論網(wǎng)的解釋是,此舉是為了“親吻奧巴馬的屁股”!同樣讓西方媒體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科雷亞竟然會為了一個曾得罪過自己的“難民”不惜與美英決裂!2011年,“維基揭密”公開的美國外交密電披露,時任美國駐厄瓜多爾大使的霍奇斯曾批評科雷亞明知一名警方高層貪污仍提拔其當上警察總長,這讓科雷亞一怒之下驅逐了霍奇斯,同時公開指責阿桑奇。更何況,在西方的話語系統(tǒng)中,身為左翼、與查韋斯走得很近的科雷亞向來都是“壓制新聞自由”的,怎么有興趣關注阿桑奇的“言論自由”呢?美聯(lián)社認為,科雷亞這是要“占領道德高地”?!度A盛頓郵報》說得更為直接:聰明的科雷亞是要成為“扎瞎美國眼睛集團”的帶頭人,這個集團包括玻利維亞、阿根廷、委內(nèi)瑞拉和古巴,而古巴就曾是歐美受迫害者的避難所。
對付敵人向來毫不含糊的美國這次也有點角色錯位,站在旁邊一臉無辜??纯疵绹鴩鴦赵喊l(fā)言人紐蘭是怎么說的:“這是一個厄瓜多爾人、英國人和瑞典人之間的問題,我們不打算插嘴。”但阿桑奇的母親克里斯蒂娜則表示,美國才是幕后主使,“美國想要什么,就能從盟友那里得到什么,不管是否合法、合乎道德”。媒體也不失時機地翻出老賬:去年年底美國司法部長就說過,美國政府正考慮以間諜罪起訴阿桑奇。
那么為什么不干脆從英國直接引渡到美國呢?法律專家的解釋是,對美國而言,從瑞典引渡阿桑奇要比直接從英國引渡更加容易,程序上只需符合瑞典法律規(guī)定和雙方的引渡協(xié)議即可。不過人們更愿相信這是一種洗白自己的礙眼法:指控阿桑奇、發(fā)出拘捕令的是瑞典,執(zhí)行逮捕的則是英國,一系列復雜巧妙的安排讓案件看似與美國沒有絲毫聯(lián)系,但只要想一想,“維基揭密”究竟刺痛了誰的神經(jīng)?一切吊詭其實都有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