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女星成了中國人認識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國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1997年3月,日本學(xué)者溝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學(xué)研究中心任主任。他首先注意到的一個現(xiàn)象——“在中國知識界,日本文化的地位比我們?nèi)毡救讼胂蟮倪€要低”。
溝口雄二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日本高中生、大學(xué)生至少都能舉出二、三部中國古典作品的名稱來,如《三國志》、《水滸傳》等等。而中國的高中生、大學(xué)生則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一部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
“高傲的中國知識分子注意力依然是集中在歐美,對周圍的亞洲諸國無暇顧及?!睖峡谌缡钦f。
那么中日民間的文化交流又如何呢? “歌舞伎”、“落語”、“浮世繪”、茶道、花道、書道能讓歐美人感到異國情趣,中國人恐怕不能完全接受。歌舞伎會讓中國人聯(lián)想到京劇,落語會讓人聯(lián)想到單口相聲,浮世繪和國畫也有相通之處,至于茶道、花道、書法則至多不過被看成是對中國的模仿。對具有文化宗主國意識的中國人來說,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分枝而已。
溝口沒有想到,他的言論發(fā)表后不到10年,日本的現(xiàn)代影視劇反而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日本女星成了中國人認識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成了中國人自我欲望的投影。
80年代的“日風(fēng)”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后,為了加強中日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中日友好,我國從日本引進三部電影,分別是《追捕》、《望鄉(xiāng)》和《狐貍的故事》。
1978年,揭露50年前日本少女被賣到南洋當娼妓的辛酸史的日本影片《望鄉(xiāng)》,在中國上映,當時傳說這部電影在公映前已經(jīng)被電影主管部門剪掉了不少鏡頭。但是一些人看到一部公然描寫妓女的影片上映,還是勃然大怒,在大街上貼出大幅標語,要禁止和批判這部“黃色電影”??梢哉f這部影片引起的反響遠遠超過了日本國內(nèi)。
《望鄉(xiāng)》和《生死戀》這兩部電影讓栗原小卷成為當時太多中國影迷非常熟悉的一張面孔。1979年栗原小卷出現(xiàn)在北京舉行的日本電影周開幕式上,作為最早來到中國的日本女星,栗原小卷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20次來中國。2002年4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粟原小卷電影作品展》在北京舉行,這是在中國舉辦“日本年”的第一項文化交流活動。
與粟原小卷進入中國的還有中野良子。1979年,她演的兩部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從此成了中國觀眾心中“永遠的真由美”。到了2001年,內(nèi)衣品牌“婷美”還請人到中年的她做代言人,可見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進入80年代之后,中國刮起了一陣“日風(fēng)”。一批日本男女明星火遍了中國,對那一代中國人的影響,是后來的“韓流”所無法比的。日本影視劇讓剛剛走出文革的中國人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女人可以如此妖嬈,愛情可以如此美妙,日本的男女明星成了不少少男少女的夢中情人。
山口百惠是伴隨著電視劇《血疑》來到中國的,那時候,電視機還沒在大陸普及,節(jié)目很少,每晚屏幕上還出現(xiàn)“再見”二字。當時大陸流行喇叭褲,剛剛有人穿一種叫“滑雪衫”的衣服。而《血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服飾,海軍衫校服、各種襯衫、連衣裙、有小球球的棉線帽、呢子大衣、皮靴等等。在電影《二十四城記》當陳建斌講起自己的女朋友也曾梳過《血疑》里的“幸子頭”時,《血疑》的主題曲應(yīng)景響起,無數(shù)有80年代經(jīng)驗的人無不在此刻熱淚盈。
山口百惠的師妹荒木由美子也以“小鹿純子”的形象風(fēng)靡80年代初的中國,《排球女將》中的小鹿純子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很多年輕人也因此喜歡上了排球,或者從事排球運動。2002年,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長頸鹿,經(jīng)市民投票決定,取名為純子。這表明多年之后,人們依然記得這部電視劇。
愛與性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jīng)濟崩潰。面臨日益劇烈的競爭,日本各大電視臺紛紛將目光轉(zhuǎn)向占人口約一半的、二戰(zhàn)后出生的第二代年輕人,研究他們的心態(tài),為其量身打造了適應(yīng)他們的“青春偶像劇”。日本從此也成為了偶像劇時代的“夢工場”。
日劇創(chuàng)造出的具有精致品質(zhì)的現(xiàn)代流行文化,與好萊塢相比,這套流行文化由于在生活觀、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