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今年1月份,博物館免費開放已經(jīng)四年。作為提升整個國民素質(zhì)的最佳途徑之一,自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陸續(xù)實施以來,大眾對它的關注一直就沒有減少過,相關聲音也層出不窮。近日,一項網(wǎng)絡在線民意調(diào)查顯示,受訪的2085人中,60.7%的受訪者在2011年去過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其中25.3%的人去過3次以上。
在人們?nèi)ミ^的博物館中,“地方博物館”成為首選(44.5%),其次是“科技館”(19.7%),“故宮”排名第三(17.8%),接下來依次還有革命軍事博物館(17.7%)、國家博物館(16.4%)、名人故居或紀念館(14.6%)、美術館(14.1%)、民間特色博物館(12.2%)等。
受訪者中,“80后”占了40.5%,“70后”占36.6%,“60后”則占12.1%。
在博物館方面和相關專業(yè)人士看來,自免費開放以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越來越顯現(xiàn),而這一點已經(jīng)成為了文博界與教育界的共識。
許多省區(qū)市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將博物館全面納入學校的教育計劃,通過《成長記錄手冊》詳細記載學生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例如近四年,杭州市屬博物館就接待中小學生超過200萬人次。
許多博物館還嘗試著把自己的展覽送進社區(qū)、廠礦、農(nóng)村、兵營,讓更多觀眾直觀地認知和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比如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僅2011年一年,接待觀眾人數(shù)就超過45萬人。
與此同時,不少知名博物館、博物院甚至嘗試將古老與流行結(jié)合,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僅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真正由博物館機構(gòu)開通并得到認證的微博將近20個。而在騰訊微博中,類似的博物館微博也有幾十個。在這些微博中,名氣較大的不僅有四川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西漢南粵王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地方博物館,也不乏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家級的博物館。
當然,免費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愛上了博物館,然而不能忽視的是,隨之帶來的問題與思考也日趨明顯——
最為集中的表現(xiàn)是博物館的整體服務還需跟上,展覽形式和質(zhì)量還有待探討提高,并且還包括如何培養(yǎng)觀眾養(yǎng)成良好的參觀習慣,以及博物館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文化教育功能等等。要真正地解決這些制約和困惑,或許還有待時間的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