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美獎頒獎典禮上,美國歌手碧昂絲穿著性感的黑色泳裝走上舞臺。她一邊扭動著臀部,一邊高唱:“所有單身女性!其實不必在意他……因為若你喜歡那段時光,你該給她戴上戒指?!彼曇舾呖?,揮動著修長而強健的手臂,再配上1.7米的身高,讓人甚至有些害怕——女性這樣自信而強大,還需要男人嗎?
碧昂絲憑借這首《Single Lady》(單身女性)拿下了2010年格萊美最佳單曲獎。舞臺下的碧昂絲并不是“single lady”,知名音樂人Jay-Z是她的愛侶,二人剛剛迎來了第一個孩子。
但在美國,單身女性卻越來越多,人們都不愿意結婚了,全世界都一樣。英國16歲以上的女子中,每年只有1.97%步入婚姻殿堂;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2011年報道,亞洲女性正在遠離婚姻,文章提到臺灣地區(qū)40歲左右的女性中有1/5未婚,這篇報道后被網(wǎng)友票選為2011年最佳報道,可見多少人心有戚戚焉。
婚姻制度在崩潰
20年前,位于華盛頓的常青州大社會學系教授史蒂芬妮·科恩茲發(fā)現(xiàn),美國報紙越來越多地提到了婚姻制度正在崩潰,很多學生也在課堂上向她咨詢相關的問題??贫髌澞贻p時是個大美人,容貌酷似朱利亞·羅伯茨,盡管當時她已經(jīng)步入中年,但身材絲毫沒有走樣,歲月帶給她的,只是更加自信的魅力。毫無疑問,她自己的婚姻相當幸福,或許這就是她不認可婚姻正在遭受危機的原因之一。
但她漸漸發(fā)現(xiàn),居然有那么多的人認為存在一個所謂的“婚姻的黃金時代”,而且他們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離婚率的飆升正在全球范圍內摧毀這個黃金時代。出于學術上的責任心,史蒂芬妮決定搜集資料,撰寫一本關于婚姻的著作。在她看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這種契約關系,實際上一直處于變動之中。
這本書最終以拗口的《婚姻,一段歷史:從服從到隱私,以及愛情如何征服了婚姻》為名出版了。實際上,隨著研究和寫作的深入,她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最初根本沒有預料到的有趣事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與歐洲那種一棟房子、恩愛的夫妻、兩三個孩子與一條狗的典型中產(chǎn)和諧家庭模式,只是婚姻史的滄海一粟,短命而且過于理想化。
她寫道:“千百年來,婚姻一直是兩個人之間關于經(jīng)濟和政治的一種契約,是雙方家庭通過協(xié)商締結的,并由家族和宗教監(jiān)督。”東西方都講究門當戶對。“如果一個年輕小伙子是種地好手,懂得經(jīng)商、掌握著一門好手藝或者干脆是個富二代,這些條件遠比人品和性格更受重視,”史蒂芬妮在書中寫道。
她認為18世紀是一個分水嶺。在那以前,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普通人家夫婦倆都要工作養(yǎng)家,在莎士比亞的時代,英國有不少書籍建議夫妻倆應該一起做家務活,因為女性也能做農(nóng)活或女紅養(yǎng)家糊口。但工業(yè)革命改變了這一切。男人走出家門操作機器,女人被束縛在家里做家務。此后,男性的賺錢能力成為婚戀中壓倒一切的先決條件,男人比女人更會賺錢成為婚姻穩(wěn)固的基礎。
當研究進展到這個地步,她終于理解了媒體和學生們的疑問從何而來。她開始相信現(xiàn)代人的婚姻觀念正在經(jīng)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就像工業(yè)革命一樣,這種觀念上的激進變化是不可逆轉的。
社會保障讓人們不愿結婚?
美國女作家凱特·波利克剛剛年滿40,是個自命不凡的單身一族,她自認為遠比那些已經(jīng)結了婚的同齡人顯得年輕。在去年11月出版的《大西洋月刊》中,她撰寫了一篇名為《什么?我,結婚?》的報道,說自己不結婚的原因是:“整體而言,美國女性感到失望。女性眼中理想的結婚對象應該受教育程度更高,工資賺得更多,可是,這樣的男人越來越難找了?!?br/> 確實,她有自信的本錢。她碩士畢業(yè),為幾本雜志撰寫情感話題專欄,還經(jīng)常作為“情感專家”參加電視訪談節(jié)目。她總是穿著合身的高檔時裝,閑暇時喜歡品鑒紅酒。盡管一直沒有結婚,但從29歲時和最可能的結婚對象分手之后,她身邊一直不缺男友。盡管她自己也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獲得這些男人婚約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為了工作,她同史蒂芬妮見面了,希望能一起聊聊這場婚姻的革命。史蒂芬妮告訴凱特:“這場變革將是意義重大的。關系到人們對婚姻關系的期待,以及他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浪漫和性關系,所有舊觀念都會被擊得粉碎?!?br/> 最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人們患上了結婚拖延癥。上世紀60年代,美國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3歲,女性為20歲。今天,男性為28歲,女性為26歲。美國的數(shù)據(jù)同中國驚人地相似。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城市,例如上海和北京,男性初婚年齡均為28歲左右,女性為26歲左右。歐洲情況更可怕,英國新郎的平均年齡幾近37,而新娘的平均年齡將近34。
另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美國一般將“70后”稱為“X一代”,將“80后”稱為“千禧一代”。在2000年,X一代中有29%已經(jīng)結婚,而十年后,千禧一代的已婚率下降到22%。根據(jù)皮尤調查中心的數(shù)據(jù),44%的美國80后認為婚姻已經(jīng)是一個徹底過時的概念。
對于這些數(shù)據(jù),凱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因為女性想要孩子的時候不再需要一個丈夫,況且我們也不再必須有一個孩子?!痹诿绹?,有40%的孩子由母親一個人撫養(yǎng)長大。當然,這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保障制度讓女性有能力單獨養(yǎng)大孩子,也讓男性可以毫無愧疚地拋棄妻兒。福利待遇最好的北歐國家,單親媽媽的比例也最高。
男性在衰落
談起自己的不婚經(jīng)歷,凱特坦誠同女權主義運動有很大關系。在過去半個世紀里,女性在美國獲得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和工作機會。從1970年到2007年,女性收入增長44%,而男性收入增長僅為6%。在金融危機爆發(fā)的2008年,美國女性平均薪酬雖然只有男性的77%,但女性的平均工作時間更短。凱特認為,這是因為女性主動選擇了收入低,但又沒那么辛苦的工作崗位,例如教師。
2010年,一項調查結果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22~30歲的單身女性比同年齡段的男性平均工資高8%。這或許是因為女性的文憑更高——過去兩年,美國大學畢業(yè)生中有55%是女性。2008年,中國大學新生中女生比例首次超過男生。像傳媒大學這樣的文科學校,男女廁所的建設比例甚至都因此改為了1∶2。
這恐怕意味著一個更聳人聽聞的結論——男性社會地位在衰落。美國一家女性網(wǎng)站的負責人漢娜·羅森在知名的TED演講時說:“男性正在衰退,不論是收入、教育水平還是職場預期。2010年在美國,全部管理崗位和需要專業(yè)知識的崗位上,女性員工占51.4%?!彼靶φf,女性搶走了大多數(shù)學士和碩士學位,而男性未來只能拿著高中畢業(yè)證做些賣力氣的藍領工作。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一線城市出現(xiàn)大量高學歷、高收入的“剩女”,而二三線城市和農(nóng)村則“剩男”成堆。
如果情況繼續(xù)下去,以男性的經(jīng)濟基礎作為保障的傳統(tǒng)婚姻形式就會走向末路。大多數(shù)女性理想中的結婚對象都是占有更多社會資源、擁有更多財富的成熟男性,而當她們有一天發(fā)現(xiàn),根本找不到這樣的結婚對象,或者年齡差距已經(jīng)大到無法接受時會怎樣?“或許愛情會回歸,女性更多地考慮男性的性格和脾氣,畢竟她們沒有其他條件可以挑了,”凱特說,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全世界都不愿意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