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底熱液活動
海底熱液活動普遍發(fā)生在大洋中活動板塊的邊界以及板塊內部火山活動的中心。1977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采到了由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距同一地點約2000米的海底熔巖上,發(fā)現(xiàn)了數十個冒著白色和黑色的“煙囪”,溫度約為350℃的含有礦物質的熱液從海底噴出后,與周圍的海水迅速混合,產生沉淀。這些沉淀就是黑色或者白色的“煙”,沉淀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以及銅和鐵的硫化物組成。這些海底熱液的發(fā)現(xiàn)極具研究價值,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一。
那么,這些神秘的熱液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們?yōu)槭裁磿@樣活動?我國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對海底熱液的形成有過詳細的描述:海水順著洋底的斷層、裂隙下滲,可以滲入到洋底以下40005000米的深處與熾熱的熔巖接觸,在與地球深部進行熱量的物質交換后返回上來,既可以從火山口噴發(fā)出來,也可以作為“深海熱液”從洋底噴發(fā)出來。
這些熱液在與周圍巖層接觸的同時,將如金、銀、銅、鋅、鉛等巖層中的金屬溶入其中,再從洋底噴出。被攜帶出來的金屬元素經過化學反應后形成了硫化物,再遇到冰冷的海水而凝固,沉積到附近的海底。最后不斷堆積形成了聳立在海底的“煙囪”。
隨著海水不斷變深,海水的溫度也會越來越低。然而從海底再往地球深處去,溫度又會逐漸變高,各區(qū)域的含氧量也會逐漸變低。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生活著一些耐高溫、耐缺氧的微生物。它們靠熱液噴口附近的硫化物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