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麗娟,王偉
(南昌工程學院思政部,南昌330099)
德法并濟:食品安全治理的根本路徑
蒲麗娟,王偉
(南昌工程學院思政部,南昌330099)
食品承載著生命價值,食品安全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當今中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雖日臻完善,但并未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這一事實表明,食品安全單純依靠法律治理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道德可以超越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不足,實現食品安全的源頭治理與內在自律。道德與法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相互支持,能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筑牢民生幸福的基石。
食品安全;法律;道德;德法并濟
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百姓的飲食境況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起初的渴望于吃飽,到現如今的要求吃好、吃營養(yǎng)、吃健康,標志著百姓的飲食層次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自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施行起,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步入快車道,食品安全法律治理日臻完善。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并未就此而終結。筆者認為:食品安全單純依靠法律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道德可以超越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不足;德法并濟,能夠實現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優(yōu)勢互補,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與人類生命存在與延續(xù)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自在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隨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食品種類日益豐富、食品來源更加廣泛,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注。就食品安全而言,可以從量和質兩個層面來理解:在量的層面上,食品安全指一個國家或社會有足夠的食品供應,可保證民眾對食品數量的需求;在質的層面上,食品安全指食品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199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食品安全的界定即是從食品質量安全角度出發(fā),認為食品安全是指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或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保證。[1]本文所談的食品安全特指食品質量安全。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首先是集中在量的安全上,即食品數量的安全;在食品供應數量相對充足的情況下,關注的焦點將轉向食品質量安全。“在食品數量匱乏的年代,數量往往是人們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略對食品質量安全給予重視;在食品數量日益豐富、滿足消費者數量需求的情況下,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就會逐漸凸顯出來。”[2]如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重心是人們的溫飽問題,而在20世紀末,由于“三步走戰(zhàn)略”前兩步的勝利完成,中國開始踏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使得食品安全關注重心轉移到食品質量安全上來。
治理一詞最早出現在1989年世界銀行在概括當時非洲的情形時使用的“治理危機”中,自此以后,治理一詞在政治研究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著名的治理理論權威格力·斯托克(G e r r yS t o k e r)結合目前世界各國學術界對治理理論的研究觀點,經過一番綜合梳理總結提出了主要的五種觀點:一是治理意味著一系列來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和行為者;二是治理意味著在為社會和經濟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存在著界限和責任方面的模糊性;三是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四是治理意味著參與者最終將形成一個自主的網絡;五是治理意味著辦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僅限于政府的權力,不限于政府的發(fā)號施令或運用權威。[3]就本文而言,食品安全治理指國家為保證食品質量安全,針對食品從業(yè)人員,憑借法律或道德而進行的治理行為。
食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因素,即所謂的“天災”,如甲型H 1 N 1病毒、S A R S病毒等;一類是人為因素,即所謂的“人禍”,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肉等。自然原因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由于不可預知性和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當危害來臨時人類只能盡量克服其負面影響、減少損失。當然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逐步加深,此類危害將逐步降低。人為原因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則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類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大多存在著利益主體的主觀故意,因此,對于人為原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食品安全治理,凈化食品安全空氣,保障人類生存與健康。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guī)范。法治即依據法律管理國家和民眾的各種事務的一種政治結構。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社會穩(wěn)定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依法管理經濟事業(yè)、社會事務應該是法治的題中應有之意。食品作為經濟領域的一項重要活動,作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民生問題,自然需要法治的護航。隨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的日漸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也已經步入軌道。然而,頻繁曝光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法律對食品安全的保障并未像人們預料的那樣盡如人意。由此可見,法律作為食品安全治理的硬措施因其自身的特點存在著一定的局限。
食品安全法律治理能夠對有意從事問題食品生產經營人員給予威懾,但其功能的發(fā)揮主要表現為,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之后對不法商家的懲處。這種事后懲處本身是對事件發(fā)生后的一種反應,帶有被動性,缺少對問題的預見和預判。同時,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外部制約特征也難以觸及到食品從業(yè)人員的心靈,這種被動的防范,只能震懾食品從業(yè)人員不敢去生產有毒有害食品,而無法保證和促進食品從業(yè)人員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事后處理特征顯示,即使是再充分的制度安排與設計也不可能做到永不過時、天衣無縫。事實表明,“即使是充分的制度設計及安排也不能消除市場機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盵4]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新問題,法律法規(guī)缺位的情況也將在所難免。另外,一些不良商家也可能利用法律治理的紕漏巧作文章,投機弄假,作出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
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范圍是相當有限的,它只能在它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干預,這個范圍無論怎樣擴大,也不可能涵蓋整個食品領域。只有當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fā)危及到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事故時,食品安全法律治理才會彰顯出它強大的控制力。而對于食品生產、加工、儲存、分配和制作過程中的一些不良行為,法律的治理則未能涉及也不可能給予全面規(guī)定。
食品安全法律治理離不開執(zhí)法人員,執(zhí)法人員的執(zhí)行力是法律治理的關鍵因素。張居正有言:“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蹦壳?,一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不能說沒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而是由于一些監(jiān)管人員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造成的。因此,法律法規(guī)的切實有效離不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執(zhí)行者,執(zhí)法人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會直接影響到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成效。另外,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良性運行與食品從業(yè)人員的道德品質密切相關。眾所周知,一名食品從業(yè)人員如果擁有較高的道德品質,雖然缺少相關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識,其也可依靠心中的道德律,恪盡其做人的操守。相反,一個食品從業(yè)人員即使知曉食品安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而其道德品質較低,那么在利益的引誘下,他也很可能穿越起碼的道德防線,利欲熏心,不僅會伺機鉆法律治理的漏洞,而且可能會鋌而走險,置公眾安危于不顧,直接挑戰(zhàn)法律的權威。
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局限表明法律不能夠獨自撐起食品安全這片天。因而,道德的介入就成為一種必然。
道德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用善惡標準去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一類社會現象。道德的本質要求社會成員在交往活動中應該遵守道德,不應該隨心所欲。道德對人的約束力是他律與自律的結合,但主要是依靠自律實現。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能夠實現食品安全的源頭控制。食品安全法律治理,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行為,因為只有在食品從業(yè)人員違法犯罪之后,法律的力量才能得以彰顯,法律的尊嚴與神圣才會得到體現,違法者才會被繩之以法,受到懲罰。這對于犯罪分子而言,意義在于對其犯罪行為的責任追究。對于社會而言,這種責任追究可起到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因此,法治通過“反饋”方式維護食品安全,是一種治標之策。與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事后責任追究不同,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在于規(guī)范人心,其憑借信念的力量內在地、自主地促使食品從業(yè)人員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因此,對食品安全能夠起到“前饋”式的預防作用,是一種治本之策。
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的范圍可以涵蓋整個食品領域,不僅可以涉及到食品安全法律治理范圍內的行為,而且可以廣泛干預食品安全法律治理所未能觸及到的真空地帶,可以說,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一切行為都可受到道德的規(guī)約。另外,食品安全法律治理一定要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員來實行,而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的主體則是多元的,可以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實行,社會關系中的任何人都是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者,“道德法庭”遍布于整個社會和每個人的心中。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的全面性與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者的全員性充分表明道德因子可以滲透到食品安全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而發(fā)揮道德的調節(jié)功能。
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和增強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效果。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主體是執(zhí)法者,客體是食品從業(yè)人員,執(zhí)法者與食品從業(yè)人員的道德品質直接決定著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效果。執(zhí)法者道德品質高,其敬業(yè)精神可以讓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無法逃脫法律的嚴懲;食品從業(yè)人員道德品質高,其責任意識可以盡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而無論是執(zhí)法者,還是食品從業(yè)人員都是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的指向對象。當社會公德與職業(yè)道德、安全與責任意識成為執(zhí)法者、食品從業(yè)人員內在價值訴求的時候,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效果自會得到提升,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必會大大降低。
毋庸諱言,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源頭治理比責任追究更有益,內在自律比外在他律更有效,這也是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優(yōu)越性的生動體現。但是,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的優(yōu)越性并不意味著其可以完全取代食品安全的法律治理而成為食品安全治理的唯一方式,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與食品安全法律治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對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而言,食品安全道德治理與食品安全法律治理兩者缺一不可。德法并濟方能實現食品安全治理過程中的“五個統一”,進而有力保障食品安全,為百姓提供放心食品。
德法并濟實現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源頭治理與責任懲處的統一?!爸贫Y以崇敬,立刑以明威”,“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痹谑称钒踩O(jiān)管中,道德可以引導食品從業(yè)人員尊重和信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而法律則可以成為維護食品安全道德的威懾力量;道德可以用來防范尚未發(fā)生的違法行為,而法律則可以用來制止已經發(fā)生的違法行為和嚴重背離食品安全道德的行為。德法并濟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既有利于將食品安全問題“防患于未然”,也能夠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進行及時的補救,讓違法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二者形成了對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與管理。
德法并濟實現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范圍的全面性與重點性的統一。道德干預社會生活的范圍十分廣泛,影響力能夠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而法律干預的主要是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重大問題。具體到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可以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食品安全法律治理則只對食品安全的重大問題進行規(guī)定。德法并濟有利于道德與法律的互動,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相關法律的制定中應蘊含道德因素,體現制度的倫理價值指向;另一方面,應將食品安全道德規(guī)范化、制度化,并上升到法規(guī)的層面,加快倫理的制度化趨向。在食品安全制度倫理與倫理制度的雙向互動中,使食品安全監(jiān)管更加有效。
德法并濟實現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形式的他律性與自律性的統一。食品安全法律治理憑借外部權力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他律,而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對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憑借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本質上是一種他律與自律的結合而以自律為主。德法并濟有利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與道德規(guī)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轉化。當食品從業(yè)人員、食品執(zhí)法人員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與道德規(guī)范內化于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標準時,其把遵紀守法、恪盡職守作為一種主動的價值追求時,提升的將不僅是食品從業(yè)人員、食品執(zhí)法人員的道德人格,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水平也將得到質的提高。
德法并濟實現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方法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食品安全法律治理一定要遵循食品安全法律所規(guī)定的準則和程序進行,而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則比較靈活多樣。食品安全法律治理與食品安全道德治理相比,其所依靠的是一種強制力,在手段上顯得更加嚴厲,需要道德治理的有力支持,否則,僅依靠嚴刑峻法而缺少道德治理方法,人們可能會因道德水準的普遍低下而不能自覺遵守法律。同樣,食品安全道德治理也需要法律治理的極力配合,否則,僅有道德感化與規(guī)勸,而缺少法律的強制手段,則會因威懾力量不足而導致有些人突破道德底線。德法并濟賦予僵硬的法律規(guī)范以生氣,給予柔弱的道德規(guī)范以力量,使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理德威兼施、寬猛相濟。
德法并濟實現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成效與人的品德提高的統一。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直接結果是保證了食品安全,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安全放心食品,潛在結果則是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過程中,食品從業(yè)人員在外力與內心的共同作用下,將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與道德規(guī)范由外在的自在轉化為內心的自覺,在這種轉化過程中,人的品德得到提升,社會環(huán)境同樣得到凈化。
食品從業(yè)人員只有銘記心中的道德律,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恪盡職守,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才能更好地享受到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贏得良好的道德聲譽,獲得豐厚的物質利益。否則,食品從業(yè)人員不僅要受到良心的拷問,而且要面臨法律的審判。德法并濟,可以促使食品從業(yè)人員在道德之威下不愿意去生產問題食品,在法律之劍下不敢去生產問題食品,這樣才能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1]錢建亞,熊強.食品安全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26.
[2]張云華.食品安全保障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1.
[3]格力·斯托克.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J].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99,(2).
[4]王小錫.論經濟與倫理的內在結合[J].哲學研究.2007,(6).
[責任編輯:張亞茹]
book=29,ebook=29
D 922.104
A
1002-7408(2012)-06-0099-03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中的道德建設研究”(11 Z X 15);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當代中國食品安全倫理研究”(12 Y J C 72003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困境與出路:當代中國食品安全道德研究”(z x 1210)階段性成果,并且受到江西省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支持。
蒲麗娟(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南昌工程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從事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研究;王偉(1982-),男,吉林四平人,南昌工程學院思政部講師,江西師范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