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榮
(中共棗莊市委黨校,山東棗莊277000)
老子《道德經》中為公為民的人生觀
陳克榮
(中共棗莊市委黨校,山東棗莊277000)
《道德經》是一部闡述人生哲學的經典之作。老子主張:順應自然之道是人生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向,順應自然之道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追求應是為公為民,實現(xiàn)為公為民的人生目標要采取恰當?shù)姆椒ê痛胧?。這些思想對當今領導者的為人為官及為政之道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道德經》;人生觀;為公為民;借鑒
老子特別重視人生、重視自然,尤其重視人生與自然的統(tǒng)一關系?!兜赖陆洝钒耸徽?,包含著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哲學等方面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其核心內容都是緊緊圍繞人生而展開,全篇深入地探討并論述了人生的“深根故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主張人的一生要順應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然之道是先于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而客觀存在的?!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第25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保ㄍ?4章)自然之道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道的整體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只有在具體事物的變化中才能找到認識道的頭緒和方法。第二,自然之道是世界萬物與人類社會產生的總根源?!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保?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在自然之道的恍惚變動中化育出世界萬物。第三,道生萬物,毫無自利目的?!笆且允ト吮б欢鵀樘煜率剑翰蛔砸姡拭?;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保?2章)為公天下,利及萬民,自然而為,成為天下為公的楷模,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自我夸贊,與任何人也無爭無求。
人的一生為什么要順應自然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經》中深刻論述了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然之道的規(guī)則決定人生的規(guī)則,人生的活動要與道的要求一致?!肮实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人道地道天道皆同于自然之道,人的行為要效法自然之道,順道而為。《道德經》中提出天法道,人與天一樣成為四大之一,這一思想觀點在我國重天輕人的春秋時期是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和重大貢獻。第二,人與道具有統(tǒng)一性。人能夠認識道,也能夠按照道的要求活動?!肮蕪氖掠诘勒咄诘溃抡咄诘?,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保?3章)道是可知的,人們憑借對道的認識,順道而行,完全可以達到同道同德的境界。第三,順道而行與逆道而為的人生結局是截然相反的?!拔糁靡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將恐蹶?!保?9章)得道則生,失道則滅。由此可見,順應自然之道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
老子的《道德經》認為效法自然之道的人生應是為公為民的人生。
在為公方面,第一,為人處事的言語行為要做到完全沒有絲毫的個人自利目的?!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2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一心為公,不辭辛勞,不為己利,不居事功,并把自己的行為看作是自然應當?shù)男袨椤_@樣的人生境界是很高尚的。第二,為公的范圍普遍,對象廣泛,要象水潤萬物一樣公利天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利萬物而不爭”。(8章)善利萬物,至公至正,幫人成功,助人發(fā)展,及時服務。第三,為公并非一時一事,而是長期堅持、恒久一生?!疤扉L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章)包容天下,全面為公,不畏艱難,奮不顧身。生命不息,為公不止。
為公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為民眾謀求利益。在為民眾謀利益方面有以下幾項要求:
第一,心系民眾,按老百姓的要求和愿望做事情?!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對民眾一視同仁,不分親疏,一律親愛友善,謙虛寬厚,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愿望。第二,一心為民眾謀利益,并且施不圖報?!敖K阅転榘俟韧跽?,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面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章)“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保?9章)在民眾面前絕不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xiàn),而應當以謙下求教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把為民眾謀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一心為他們做事情,只給不取,也不要求民眾回報什么。第三,為民眾謀利益,不居功自傲,不主宰民眾,不籠絡人心?!按蟮楞豳猓淇勺笥??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保?4章)奉行天道為公的原則,創(chuàng)造衣養(yǎng)萬民的利益,得到民眾的稱贊,應當完全出于為公利民的本心而沒有其他任何目的。第四,順道利民,以民眾為本?!吧仙迫羲?。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39章)民眾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象水處在低下的位置,而萬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國家和社會也離不開民眾。民眾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礎和根本,順道為公為民才是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標。
老子的《道德經》不僅論述了人生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而且指出了人生堅持為公為民目標應采取的恰當方法和措施。
第一,為公利民要著眼于社會的穩(wěn)定,只有在安定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更有利于從事為公為民的活動?!皥?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太?!保?5章)“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不作惡)。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60章)按照道的要求,造福天下,為民眾創(chuàng)造出平和安泰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一切為公為民的行為都要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如在大鍋里烹煮小魚一樣不能攪動,一攪動小魚就碎了。社會平和安定,壞人無法作惡,得到最大利惠的是廣大民眾。第二,為公為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面對現(xiàn)實,從能夠做成功的事情著手?!盀闊o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63章)做事情要認真思考,順應客觀,因勢利導。解決困難的問題應當先從比較容易做的事情開始,實現(xiàn)大的目標先從細小處著手。不要好大喜功,不要輕易許諾,不要把問題看得太簡單太容易,要有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態(tài)度。輕視問題,驕傲自負,往往會失敗。第三,要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趨勢,要預見到事物可能出現(xiàn)的傾向,未雨綢繆,盡量減少損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防患于未然,止禍于未亂,把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不良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糾正一切違反自然之道的錯誤行為,慎終如始,在道的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活動,不要主觀妄為。第四,為公為民要鄭重其事,嚴肅沉靜,認真對待。“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5章)為公為民的事業(yè)是莊嚴的事業(yè),為公為民的人生是厚重的人生。把自然之道的要求與為公為民的事業(yè)統(tǒng)一起來,既需要空曠如谷、寬容大度的胸襟,謙虛謹慎、莊重嚴肅的態(tài)度,又需要微妙玄通遠見卓識的智慧,還需要有能使?jié)岫烨?、衰而徐生、蔽而新成的能力?/p>
老子的《道德經》認為,為了提高為公為民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學習和修養(yǎng)。
第一,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學習修養(yǎng)的標準是認識道和把握道?!翱椎轮?,唯道是從”(21章),“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保?8章)學習的知識本領要深刻扎實管用、要徹底拋棄世俗禮儀的虛華,真正掌握自然之道的規(guī)則和要求,成為尊道貴德之人。第二,要戒除浮躁空談和學習修養(yǎng)上的一切個人目的?!爸卟谎?,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保?6章)排除親疏、利害、貴賤等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按道的要求進行學習和修養(yǎng),才能達到學道有德的目的。第三,在學習修養(yǎng)中要獲得真知灼見,絕不可犯不懂裝懂的錯誤?!爸恢?,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保?1章)知道自己學會了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這種學習態(tài)度最好。自己本來沒有學會反而不懂裝懂,是學習上的大毛病。只有把不懂裝懂的毛病認真克服掉,知道自己在學習上的薄弱之處,才能真正學會應學的知識。第四,在學習修養(yǎng)上要持之以恒,刻苦鉆研,邊學習邊實踐,才能有所成就?!吧鲜柯劦溃诙兄?;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保?1章)學習上的艱難在于自然之道很難被認識和理解。本來明顯的道好像暗昧不明,本來向前進的道好像后退,本來平坦的道好像很坎坷;有最高道德的人好像空如山谷,有寬廣道德的人好像沒達到要求,有剛健之德的人好像偷安,有質樸之德的人好像很渾濁。最潔白的好像含有污垢,最大的正方形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物要到最后完成,最大的音樂聽不到單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象。大道幽隱變化不可以名狀,只有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人才能理解道的奧秘。
B223.1
A
1002-7408(2012)12-0109-03
陳克榮(1965-),女,山東棗莊人,中共棗莊市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領導學。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