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義軍
編寫一部反映東北抗日聯軍斗爭歷史的專著,是東北抗聯老戰(zhàn)士和東北人民盼望已久的大事。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這支抗日隊伍,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抗戰(zhàn)達14年之久,功勛卓著,飲譽中外。早在1938年,中共中央就致電稱贊抗聯是 “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又多次指出抗聯的14年白山黑水游擊戰(zhàn)是 “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 (以下簡稱 《抗聯史》)一書,是迄今為止比較權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部分史學工作者共同編撰的。
在20世紀60年代初,東北三省的地方黨史研究機構即分工協(xié)作,對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資料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和整理。十年動亂期間,這項工作被迫中斷。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葉劍英、陳云等提倡,胡耀邦、姚依林等建議,1980年1月,中央發(fā)出9號文件,決定成立中央黨史委員會和黨史編審委員會,負責審定黨史編輯計劃;同時決定成立中央黨史研究室,作為研究和編寫黨史的專門機構。1980年5月,又成立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在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牽頭下,《抗聯史》一書的編寫工作重新恢復起來。
1980年8月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邀集遼、吉、黑三省的有關人員座談了關于編寫《抗聯史》的相關問題。出席會議的有遼寧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陳放,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靜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黨史所副所長金宇鐘,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副主任馬齊彬、繆楚黃等十人。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廖蓋隆在會上談了編寫《抗聯史》的重要性,并就編書的組織領導、工作計劃等問題,提出了初步設想。與會人員進行了討論,一致同意以下各點:
一、編寫《抗聯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英勇斗爭的光輝一頁,不僅在東北,而且在中國革命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谷章撥姷亩窢幠壑?、朝兩國同志的鮮血,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準確地記述抗日聯軍的這段史實和歷史功績,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
二、新中國成立后,在東北局的領導下,三省同志曾經為準備編寫《抗聯史》做過不少工作,搜集了比較豐富的資料。在十年動亂中,工作雖然中斷,但材料基本被保存了下來。粉碎“四人幫”后,廣大干部群眾強烈要求編寫《抗聯史》,三省同志又進行了一些工作,編寫《抗聯史》是有條件的。
三、要完成編寫《抗聯史》的任務,關鍵在于三省省委的領導,組織三省的同志分工協(xié)作,任何一個省想單獨進行這項工作都會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困難和問題,勢必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
四、為了編寫《抗聯史》,建議成立領導小組,由遼、吉、黑三省文教書記組成,在三省省委領導下,采取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進行工作。它的任務是:批準編寫計劃,組織隊伍,研究重大疑難問題,審定書稿。鑒于于林同志過去擔任東北局宣傳部部長時曾經領導過這項工作,建議由他做小組會議召集人。在領導小組之下,三省各派一名能夠勝任《抗聯史》的正副主編的人員組成精干的辦事機構,定期集會,具體制訂和落實編寫計劃。各省都要抽調幾個到十幾個專業(yè)編寫工作人員,從事這項工作。
五、《抗聯史》的編寫工作力爭三年完成??煞謨刹竭M行:第一步在三省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各省分工負責編寫抗聯組成以前的抗日斗爭史、后史(抗聯組成以后抗日斗爭史及東北抗聯教導旅時期的抗日斗爭史)和各軍的活動史。第二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集中時間,集中三省少數編書骨干,編寫《抗聯史》。
在編寫《抗聯史》過程中,各省可根據自己的力量,或聯合出一些副產品,如《東北抗日聯軍烈士傳》 《東北抗日聯軍大事記》 《東北抗日聯軍史資料選編》,以及回憶錄等。不宜公開出版的,可以內部發(fā)行。
六、在編寫過程中,如遇重大問題難以解決,可以與中央黨史研究室聯系,以便提請中央有關部門幫助解決。
七、編書所需經費,由遼、吉、黑三省負責解決。具體分擔數字由三省領導小組協(xié)商確定。
以上意見,廖蓋隆整理后,并以他的名義于8月6日寫成材料,上報馮文彬、胡喬木和胡耀邦。馮文彬閱后批示:“擬同意,不列正式編制?!焙鷨棠鹃喓笈荆骸巴馕谋蛲疽庖??!?月13日,胡耀邦閱后批示:“同意。”
此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部分史學工作者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史編寫組按照座談會的意見分工合作。
在編寫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疑難問題,比如對東北抗日聯軍一些領導人的評價問題,有的研究人員還囿于舊觀念,感到很為難。
隨著研究環(huán)境的逐漸寬松,史料的征集和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員沖破了固有觀念的束縛,有了新認識。
198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要求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對趙尚志的黨籍問題進行調查,實事求是地作出結論。
經過認真復查,黑龍江省委撤銷了1940年1月北滿省委《關于開除趙尚志黨籍的決定》,推倒了強加給趙尚志的一切不實之詞,恢復黨籍。這給深入研究和編寫《抗聯史》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1982年8月20日至24日,東北三省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在沈陽舉行。會議確定了“抓緊搶救‘活資料’,努力挖掘‘死資料’”的原則,為編寫《抗聯史》提供了基礎資料運用的便利條件。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陸續(xù)推出了一批副產品,其中包括《東北抗日義勇軍史》《東北抗日義勇軍人物志》 《東北抗日聯軍史料》,以及東北抗聯第一軍至第十一軍軍史、人物傳記和論文集等20余部,共400余萬字。
這些著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東北抗聯的英勇斗爭史。
在編寫《抗聯史》的過程中,胡喬木提出:
(一)不要宣傳,不要發(fā)任何消息(包括在刊物上)、照片等。等完全編審完畢后再正式出版。事前不事聲張。
(二)行文和工作中不要有任何針對性,不要有任何辯論、評論、討論等。
(三)嚴格實事求是,不許有任何偏向性,對朝鮮同志的貢獻要充滿熱情。
(四)反復核實審校。不要爭時間。
到1986年底,在三省黨史工作者的努力下寫成了初稿,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見,1987年底修改定稿。
1989年1月4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就《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的出版問題給楊尚昆、胡喬木、薄一波寫了報告,報告如下:尚昆、喬木、一波同志:
送上東北三省省委編史領導小組 《關于〈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出版問題的請示報告》,請審閱。
該書是在東北三省省委領導下,由三省黨史工作者寫作編寫的。在編寫過程中,我室有關研究人員曾先后兩次參與審讀書稿。我們同意東北三省省委編史領導小組的報告中關于東北黨組織內部斗爭問題和涉及朝鮮方面問題的處理意見,擬同意該書公開出版。
由于該書許多內容涉及朝鮮和金日成同志,我們曾為此多次征求中聯部的意見。1988年12月,中聯部來電話表示,從當前國際形勢和中朝關系的發(fā)展趨勢看,該書可以公開出版。
1989年8月15日,胡喬木在報告上批示:擬同意報告所提意見?,F黨史研究室催復。即請尚昆同志閱示。主要是關于金日成的提法,報告意見已經中聯部同意。
8月17日,楊尚昆批示:同意喬木同志意見。
薄一波也圈閱表示同意。
1991年,《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