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瑞明 |
近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發(fā)出通知,決定從2012年10月8日起調整部分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tǒng)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共涉及95個品種、200多個代表劑型規(guī)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7%。
在目前不少商品看漲的趨勢下,藥品又一次的下調價格,這確實非常難得,但是從以往近30次的藥品降價看,效果并不明顯,普遍“沒感覺”,此次降價能否讓公眾“有感覺”?
本來藥品的價格高低掌握在藥品生產者手上,由不得自己,下游要漲,你不漲也不行,只能是順應。這邊明的要求要降價,那么暗的要高價藥,只能是迎合變通,兩邊不得罪,這就得施展一些技巧,在“藥”上做文章:一些藥還是原來的模樣,只是從外包裝上進行美容,換個時髦的名,由此身價就不同,價格猛升;有的藥更省事,什么也不變,只是從數量、劑量上減少,偷工減料變相漲;而對于一些本來利潤就小的藥,干脆快刀斬亂麻,來個痛快的“降價死”,由此,一次一次的藥品降價均被化解,看病貴問題還是存在。
藥品降價是好事,是解決看病貴的有效途徑,但不能只是圖數量,要降得實,就得下番工夫,先清理以前出臺的降價藥品,“對號入座”看看是否真降,有無“降價死”,對違反規(guī)定者進行追究查處,只有把原有的落實,才能抓好之后的,從目前看,還應加快醫(yī)療改革步子,破除“以藥養(yǎng)醫(yī)”的機制,否則,難以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