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樓 歷史作家
1919 年1 月28 日,顧維鈞受命在巴黎和會上發(fā)表中國政府對“山東問題”的聲明,長達半個多小時的發(fā)言贏得了各國首腦一致稱贊。但精彩的演說未必能爭取到外交的勝利。盡管顧維鈞表現出色,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仍遭遇慘敗。
海外史家何炳棣在回憶錄中說,他于1945年底入住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大樓時,一進門就看見樓底櫥窗內陳列著一個中國人的紀念銀盾。盾主乃顧維鈞,系1910年辯論比賽中哥倫比亞大學大勝耶魯的頭號辯手。何炳棣看后極為興奮,當天還特意點了一份最貴的菜,以表示對師兄的敬意。
顧維鈞,字少川,上海嘉定人,其父顧晴川曾入上海道尹袁觀瀾的幕府并出任過交通銀行第一任總裁。在這個中西結合、半傳統(tǒng)半現代的家庭,顧維鈞先讀舊私塾,10歲后入英華書院,不久又進入知名的圣約翰大學。1904年,15歲的顧維鈞在施肇基的陪同下與江蘇官費生一行七人赴美留學,之后考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政治與國際外交。
哥大讀書期間的顧維鈞是個活動積極分子。他經常參與校內的各種演講、辯論和戲劇活動,后來還擔任??杜杂^者》、《哥倫比亞人》的編輯及《哥倫比亞月刊》的業(yè)務經理。大三時的顧維鈞還參加了哥大學生會的競選并當選為委員。對于一個英語并非母語的外國學生來說,顧維鈞這些頗不平凡的經歷,在哥大歷史上也堪稱鳳毛麟角。
1908年11月,清廷特使唐紹儀前往美國訪問,顧維鈞作為中國學生代表接待了外交團并給唐紹儀留下了深刻印象。辛亥革命期間,正當顧維鈞準備博士論文答辯時,中國駐華盛頓公館突然轉來一封電報: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邀請他前去擔任他的英文秘書。在看完電報后,顧維鈞卻表示,希望能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效勞。
一周后,使館再次找到顧維鈞并轉來一份總統(tǒng)府來電,其中希望顧維鈞不要拒絕這個邀請,因為這來自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親自舉薦。校方得知后大感榮耀,隨后特事特辦,顧維鈞在兩個月后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顧維鈞隨后便在總統(tǒng)府任職外,同時兼做唐紹儀的秘書。但不久后,唐與袁世凱關系鬧僵,一氣之下辭職并跑到了天津租界。顧維鈞念及知遇之恩,也隨同辭職離京。袁世凱并不想失去顧維鈞這個人才,他隨即派人傳話,讓他仍回總統(tǒng)府任職。
在一番商議后,唐紹儀建議顧維鈞回京復職。顧維鈞說,外交次長顏惠慶也邀請他到外交部任職,唐紹儀讓他兩個都應承下來,就像做總理秘書與總統(tǒng)府秘書一樣,并無妨礙,而且外交部才是他發(fā)揮所長、學以致用的地方。
自古弱國無外交,顧維鈞生不逢時,唯獨的亮點是1919年的巴黎和會。是年1月28日,顧維鈞受命在和會上發(fā)表中國政府對“山東問題”的聲明,這次發(fā)言長達半個多小時,顧維鈞從國際法、歷史、現狀等方面闡述了中國的立場,并贏得了各國首腦們的一致稱贊。會后,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等人都向他表示祝賀,并盛贊這次發(fā)言是一次“卓越的論述”,這與前一天日本代表發(fā)言后的冷冷清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精彩的演說未必能爭取到外交的勝利。盡管顧維鈞表現出色,但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仍遭遇慘敗?!拔逅倪\動”爆發(fā)后,拒簽和約的聲音占據了主流,在北京政府不肯發(fā)出明確指示的情況下,代表團最后斷然決定拒簽。
顧維鈞這樣描繪和會的最后一天:
“這一天必將被視為一個悲慘的日子留存于中國歷史上。同時,我暗自想象這和會閉幕典禮的盛況,想象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蕩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p>